第八百一十六章 吞星巨構

采集者們錯誤的預計了集群的構建速度。

由於大毀滅的幹擾,采集者們想要構建的吞星巨構並不順利,在遭遇了第二次大毀滅超新星打擊以致於還未建成的吞星巨構殘骸毀滅與超新星爆發中後。

思考再三的采集者們決定分開構建,並且讓集中全力構建每一個吞星巨構的組成部件都具備超光速能力,這樣在大毀滅打擊到來的時候,組成部件可以和集群一同超光速離開,采集者不必再重復制造。

吞星巨構的體量是非常龐大的,這樣的結構自然不可能是像一般的巨構生物那樣是一個整體。

它更接近於漣漪巨構,由多個大尺度巨構組合而成。

按照采集者的最初構想,這種巨構最起碼能把所有行星都迅速吞噬掉,不僅是固態星球,連‘虛胖’的氣態巨星也要能夠一口吞下。

為此,吞星巨構的尺寸決不能小於質量1.5912x10^29kg的天體,這個質量是個分界線,在此之上的是恒星,在此之下的則是各類行星以及未能核聚變的氣態巨大星體‘褐矮星’。

那麽1.5912x10^29kg質量的非恒星天體體積具體是什麽程度?大約相當於木星體積的84倍。

以這個為標準,吞星巨構的容納星體量必須大於木星的84倍,而且考慮到浮動誤差值,容量初步定在了木星的90倍體積。

采集者首先構建一個相當於兩倍地球直徑的行星級引力環,然後在往後延伸的一段距離中構建起存儲負物質的環狀管道。

由此,這個引力環初步具備了扭曲自身周圍時空超光速遠航的能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吞星部件構建完成,環的直徑決定了吞星巨構的吞星容量,因此,按照原先的計劃,引力環的直徑必須相當於木星90倍天體體積的直徑。

只是地球直徑兩倍尺寸的引力環,顯然和木星90倍天體體積的直徑差了很遠。

以這個引力環為基礎呈圓面向外延伸,構建好支撐的結構後,采集者又構建出一圈加速管道,加速管道收縮,在原有的引力環更外圈形成一圈更大尺寸的引力環,並且於後方,同樣構建存儲負物質的環狀管道。

在構建第二個引力環完工後,大毀滅再次找上門。

所幸這次采集者們是早有準備,集群與正在構建中的引力環一同前往新的目的地,在新的恒星系統中繼續吞星巨構的構建。

當圓面向外延伸,更外層的引力環構建完畢,這個由三道引力環組成的圓盤顯露出來,但同樣的,這直徑相當於木星直徑90倍的圓盤,結構強度有些不穩,雖說是三圈引力環的組合,但圓盤面垂直方向沒有引力環能夠提供支撐。

這個時候,就輪到長條引力環出馬,提前架設好支撐,以激光來保證加速管道的筆直,長條引力環的一根加速管道穿過圓盤的正中心,沿著圓盤半徑的方向向外延伸,迂回到圓盤的另一面,與加速管道連接,形成閉環回路。

當加速粒子運作,長條引力環收縮,兩條筆直的引力管道就會給圓盤提供一個圓盤面垂直方向上的支撐,結構強度得到保證。

類似的長條引力環總共有四條,讓這個直徑相當於木星直徑90倍的圓盤徹底成為一個穩定結構。

說起來有些夢幻,如果地球上那些信仰天圓地方的人站在這個圓盤結構上,一定會大呼小叫,驚喜不已的告訴其他人,他們一直堅持信奉的真理是多麽的正確。

由此,吞星巨構的其中一個部件總算是構建完成。

然而這個結構的體積……若是把這個比作是一個盤子,那地球就是這個盤子中的一粒黃豆。

采集者們馬不停蹄的開始著手準備構建另外的吞星巨構部件。

為了保險起見,即便恒星系統內的恒星沒有變化,采集者們還是決定超光速離開該恒星系統,前往新的目的地恒星。

抵達新恒星系統的采集者再次構建起引力環,直徑同樣是相當於地球兩倍直徑的行星級引力環,與之前的那個巨大尺度部件的初期構建如出一轍。

但不同的是,並沒有向年輪蛋糕那樣,一圈套一圈的引力環組成圓盤,雖然同樣是圓盤,但那是類似蝸牛殼結構的環狀管道。

這個龐大的環狀蝸牛管道以引力環為地基,一圈圈環繞的向外延伸,構成一個圓盤面,圓盤的直徑與此前構建的圓盤部件直徑相等。

最內圈二層的管道被一圈圈小型引力環,固定在最內圈的引力環上,起到加固的效果。

建造期間,采集者給內圈管道填充了一些負物質,用來對抗來自上層的結構壓力。

和前一個圓盤遇到的問題相同,這個圓環在圓面垂直方向也是同樣出現結構不穩,因為沒有什麽能夠維持這個方向上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