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3/3頁)

“這位奇人,她乃岐伯高徒,鎮國公之女,岐陽鄉君是也!”

朝堂上掀起軒然大波,連鎮國公都愣住了。

江家世代尚武,他剛記事時,一代名將的祖父就給他講過這部失傳的兵法。

傳奇的殘卷竟被藏在翰林院的書堆裏吃灰,他本以為自己的姑娘只是修補典籍,小打小鬧罷了。

真是沒想到,真是沒想到啊!

江成清了清嗓子。

放眼望盡著全天下,不論男的還是女的,文官還是武將,哪個能比得上他家姑娘!

蔣翰林看陛下贊不絕口,隨即提議道:“岐陽鄉君學識淵博,不僅僅修訂《長谷兵法》,更修訂了《齊論》,還有……”

朝臣們聽著蔣翰林口中的書名一個又一個,從交投接耳到下巴脫臼,還不到四五息的功夫。

“……故,臣啟奏陛下,請岐陽鄉君入宮中藏書閣,修訂殘卷。”

話音一落,金殿裏靜得連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朝臣們默默不言,無人敢應聲。

岐陽鄉君的確才學過人,但這不合禮法。

“這……這也太荒謬了!”楊太尉道,“岐陽鄉君才多少年紀,怎能特開藏書閣?怎能擔此大任?”

楊太尉這話既出,幾個反對的朝臣嚷嚷聲漸起。這倒是不在意朝堂上議論姑娘家,有沒有違君子之道了。

就在此時,一直在旁靜觀的岑瑜卻發話了。

“楊太尉此言的確在理。”岑瑜徐徐道,“只是藏書閣乃母後在世時所建,裏面的殘卷也皆為母後所集。若是能得以重見天日,是圓母後一樁心願。”

楊太尉聽了這話,想起先皇後的面容,猶豫了一下,又猛地搖頭:“可區區一介女流怎能入翰林,怎能隨意進出禁宮!”

鎮國公站在一旁,對著楊太尉冷哼:“難道你區區一介武夫,還想去修殘卷不成?”

楊太尉怒目而視,這江成也是一介武夫,還好意思說自己?

二人劍拔弩張,又是一句話橫插進來。

“啟稟父皇。”

二皇子壽王手持笏板,彎著一雙桃花眼,掃過身邊朝臣。

他施施然道:“兒臣曾有幸在翰林院,聽過岐陽鄉君與蔣大人的幾句辯爭。”

梁帝問:“如何?”

壽王一字一句:“鄉君穎悟絕倫,博學篤志,兒臣聽鄉君一席話,大受啟發。”

楊太尉還要辯駁,梁帝心中早已有定論,見眾人無疑義,揮手就讓太尉閉嘴了。

“那朕就親點岐陽鄉君,入藏書閣。”梁帝對著兵法愛不釋手,又招長福過來,耳語幾句。

金階下。

壽王岑璟勾起唇角,微微挑眉,向著殿左前側的看去。

岑瑜波瀾不驚,笑意溫和,只余一雙墨瞳沉沉。

四目相對。

*

鎮國公府中,映枝坐在桌邊,手裏拿著一對嶄新的金線風箏,彩繪栩栩如生。

李氏笑意盈盈,摸著映枝的發梢道:“臨兒那個破風箏有什麽好,咱們要放風箏,就要玩最好最貴最漂亮的。”

映枝點頭:“那我把弟弟的風箏還給他吧。”

“不用不用。”李氏忙道:“就怕他玩物喪志!”

臭小子欠揍,沒見他買個好刀好劍。花錢在風箏上,跟京城裏那些紈絝子弟有什麽區別?國公府遲早要被他敗光!

李氏背在背後的手一指,谷雨愣了愣,偷偷將立在墻角的風箏拿走了。

“枝枝平日裏那麽辛苦,要是不想出去找小姐妹們逛逛街,就放放風箏。”李氏道,“夏末的天兒正好。”

映枝哭笑不得,她如今也就是每日半天花在修訂古籍上面,下午不是躺在湘水苑裏和白鹿玩兒,就是出去嘗糕點鋪子裏新出爐的糕餅。

映枝想說這風箏她有一對兒了,還是送一只給弟弟吧。誰知還沒開口,就聽得谷雨匆匆跑了進來,氣喘籲籲道:

“夫人,鄉君,外頭有聖旨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