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

可能呂岱有家人要養活,所以呂岱在絕望中自殺。

吳軍在嶺南的最後據點就這麽不戰而破,對此田信沒有什麽成就感。

由夏侯蘭去接受、審核番禺城中的吳軍軍吏,其中一些罪大惡極的,也只好借人頭一用。

而田信則來到吳軍的造船基地,船塢已被撤退的吳軍燒毀,造船工匠也被帶走絕大多數……可這沒多大意義,交州、廣州豪強中不乏有掌握造船技藝的。

何況漢軍也有造船工匠……雖然自己沒造過船,可玩過模型,學校組織的博物館活動也沒少見古今中外的海船模樣。

海船跟流行的江河湖泊戰船的根本區別在哪裏?

田信不是專業的人,只覺得區別就在吃水線;江湖戰艦不怕風浪,所以就有了平底的樓船,吃水線淺,巨浪能擠碎船體,大風能吹翻。

海船呢,應該有個大肚子,吃水線深,就跟不倒翁一樣,不怕風浪顛簸。

一路南征走來……嶺南是真的不缺造船木料,上千年紫檀木也能砍了陰幹給你造船!

所以造船不是問題,走海路給孫權致命一擊也不是問題。

“吳軍水師自有其致命缺點,在盛夏台風期活躍時,吳軍水師就如縮頭烏龜,不敢離開水寨。”

田信與林羅珠、摩崇等夷兵營舊人走在海邊沙灘,幾個人都是短褲、赤足,田信細細講述:“我欲改進海船,使之不懼大風。他如何燒我軍戰艦,我就如何燒他戰艦!”

可供吳軍躲避盛夏台風的大型水寨沒幾個,都是很好找的,戰船就在那裏,也藏不住。

孫權再有什麽出格舉動,也不管什麽海船制造,自己先跑到江東,找大風天氣一把火燒個痛快!

掀桌子的實力,得要亮出來,能掀孫權的桌子,自然也能掀翻別人的桌子。

田信與林羅珠幾個講述自己的規劃,爭取五年內制造一支可以運載兩萬人規模的海船,組成海師?……組成南洋伏波海軍。

造船相關的事情,可以讓林羅珠這批人分擔各個環節的工作;自己主抓實驗船體的模型制造,以及木料選擇;林羅珠這些人有的留在船廠主抓監工,有的則是漢僮封邑的封君,負責向船廠提供合格木料。

海船制造是一個方面的事情,堪稱刻不容緩。

此外還有三件事,即策立封君、施行漢僮制度,加速土民漢化、開化一事。

要做好這件事情,不能在地圖上隨便劃線,田信準備走訪各處,親自劃定疆界,以維持長遠的均勢。

也只有自己親自奔波在各地,才能有效監督官吏,使之正常運轉。

第二是組織工匠置辦廣州冶鐵鍛造工坊,與丹陽一樣,就近制造工具,加速漢僮提升生產力。

漢僮部族生產力提升,生活質量上升,就是最好的廣告,能加速開化。

當漢僮部族依賴工具改善生活,學習農耕的時候,那嶺南開發就算是真正啟動了。

嶺南的原始森林,仿佛熱帶雨林的氣候,都是農耕的不利條件。

農業陸續開發,森林後退,再加上一代代人改善土質,總能成為富饒之地。

第三就是組織水稻種植,這裏能一年兩熟;一樣的農業人口,可以養活更多的手工業人口;手工業人口又能制造工具加速土民漢化,漢化的土民加入農耕……所有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工坊建立一定要明確任務,就是來制造工具,不是來生產軍械的。

而且工坊生產力要圍繞粵江建立,可以在蒼梧,也可以在番禺,必須防範人口優勢的交趾土民。

在廣州百越漢化前,先進的武器、工具生產技藝不能向交趾土民傳播。

交趾土民應該編入漢僮體系,組織他們向中南半島開拓,開拓過程中讓交趾土民立功,隸籍漢僮;再立功,賜予姓氏,成為漢民。

這是個長期的計劃,所以應該先用廉價、等同於制造成本的工具拉攏、示好、凝聚交趾土民,使之順服,願意服從命令,有向心力。

跟著大漢有工具,能過好日子……有這個概念就行了。

要將廣州建設為中南半島的工具生產基地,所謂發展海船,農耕,都是為了制造更多工具。

必要的時候,可以組織交趾土民、漢僮乘船去海島上抓捕生番來做勞力。

一年兩熟,又能抓捕大鯨魚改善生活的地方,只要經營得力,絕對比麥城、丹陽發展迅猛。

關鍵是,這個地方可以……抓番子做勞力,你在麥城、丹陽想抓都沒地方抓!

沒有血汗工廠,哪裏來的國力飛升?

把番子抓來做工,說不好人均壽命還能有所提升。

被漢軍、漢僮抓來的番子,肯定都是好命的番子,起碼不會淪為番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