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烏拉那拉氏(第5/6頁)

胤禟開著幾家當鋪,因此知道這些事情,想到曾經風光無限,一度逼得汗阿瑪都不得不耍賴的胤禩如今落到這個落魄田地,胤禟哪裏還敢不拿胤禛的旨意當回事。

因此,在整改內務府的事情上,他表現別提有多積極了,生怕出了什麽岔子。橫豎內務府這邊如今也擔心胤禛下狠手,所以一個個也不敢有什麽大動作,這才讓改革順順利利進行了下去。

這會兒瞧見胤禛這邊不順利,舒雲難免多嘴問了幾句,聽到胤禛說到這些事情之後,舒雲當下就將當年洪武朝的解決辦法說給胤禛聽了,規定好各個級別能夠免稅的額度,納糧照樣納,回頭按照功名爵位什麽的返還就是了,依舊是有特權的,至於當差,他們不能跟著百姓去服那些徭役,那就讓他們去搞義務教育唄!去縣學之類的官學義務上課,這也算是當差了,而且算是教化一方了,又體面又實惠。

對於舒雲來說,反倒是丈量全國的田畝,攤丁入畝,這裏頭貓膩比較多一些,這時候下面測量土地,不是按什麽米,分米的,而是按步,這個就有大步小步的問題了,官員用大步,百姓用小步,同樣一畝地,當官的就是比百姓大,你有什麽辦法。

胤禛對於這些貓膩也明白,但是這種事情也很難解決,只得暫時作罷。

舒雲卻是知道,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業獲利越來越少,以後這些反而都是小節,因此,也並不多提,只是將自個這麽多年來整理出來的一些實用性的技術圖紙還有相應的設想拿給了胤禛,胤禛仔細看過之後,眼睛越來越亮,他忍不住保住了舒雲:“靜怡,你可真是朕的賢內助,這可真是幫了朕的大忙了!”

胤禛琢磨著,舒雲這麽多年一直沒拿出來,一方面是被之前奪嫡之事給嚇住了,另一方面呢,也是她跟自己心有靈犀,早就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後呢!

胤禛從來不怕別人比自己能幹,反正都要為自己所用,自然也沒覺得舒雲是不是想要做武瞾什麽的。橫豎現在是孝期,許多事情做不了,胤禛自然是將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頭。

有了一定的章程之後,許多事情就好辦了。胤禛並沒有什麽三年無改父道的想法,許多事情越早解決越好,因此,趁著之前一番清掃的余威,他就直接宣布全國各地重新丈量田畝,然後呢,他搞了個缺德的主意,派出去丈量田畝的官員每個地方都有三個,一個正職,兩個候補,誰能夠先發現正職的問題,並且得到核實之後,候補立馬就能轉正。

科舉的發展讓讀書人越來越多,三年一次殿試,又分什麽南北二榜,而且滿漢考的還不一樣,朝廷需要的官員就這麽多,很多還都是靠著恩蔭上去的,旗人想要上進,渠道總是比較多的,也就是說,很大一部分職位都被旗人占了,甚至一些要害衙門裏頭的一些刀筆吏,如今叫做筆帖式,也都是旗人或者是包衣在裏頭任職,這就導致了漢人想要上進,面臨的競爭對手就很多了,多有考上了進士,因為沒錢走門路,不得不一直候補的,除非你想去某個沒人願意去的窮鄉僻壤,否則的話,稍微好一點的官職,後面起碼跟著一串候補的,一些人候補了幾十年,都看不到希望。結果如今胤禛給了他們一個希望,哪有不動心的道理,恨不得死死盯著正職不放呢!

官紳一體當差,因為就是搞搞教化之類的,大家對此覺得沒什麽問題,提攜後輩嘛,本來許多人就挺喜歡做的,但是一體納糧,哪怕會按照官職爵位返還,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利益,以前是全部不交稅,不納糧,現在只有一部分了,起碼,以後投獻的事情是不會再有了,這自然影響到了大家的利益。

但是問題是,這個政策還是保留了他們的特權,他們就算是想要反對,也找不出借口來,畢竟以前的時候,也沒說他們的田全部免稅,免一部分才是正常操作。他們能做的,也只能是暗中做手腳了。

這麽一來,原本以為最難的改革居然就這麽進行下去了,胤禛一下子松了口氣。

雍正年間的改革如今已經全面展開,在上層的壓力下,下層又沒有足夠的反抗力量,比起明朝來,如今的文臣論起什麽氣節之類的,那是壓根沒有的,那時候文臣為了史書留名,能故意惹怒皇帝騙廷杖,現在可沒人敢了,大清的皇帝是真的會殺人的,還會株連,至於名聲什麽的,呵呵,這玩意不就是讀書人一句話嘛!

所以,在大明的時候,許多根本推行不下去的政策放在大清,居然還挺順利。雍正也深得打一巴掌給一甜棗的熏陶,一邊整頓吏治,不許貪汙受賄,一邊再搞了個養廉銀出來,這筆銀子看起來多,其實比起讓他們去貪汙,可就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