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番外一(第2/7頁)

懵懵懂懂的徐承志,就在一屋子大人的哭聲中被推到了外公陳舉人的病榻前,於是文化人陳舉人親自給外孫取名“承志”,意為承襲祖先志向,光復大明之意。

後來的事大夥也都知道,清軍在肅清北方的農民軍後就揮師南下,南明小朝廷就像個水泡一樣不經打,一戳就破。

徐家彼時已定居在淮安躲過一劫,但繁華的揚州城卻被一夜血洗,之後滿洲朝廷就在江南頒布了剃發令。

陳舉人躺在病榻上卻仍不忘自己是大明子民,讓家人擡著他進了一所道觀,拜道長為師,旋即結發成為道家弟子,幾天後就在道觀病故,但好歹是帶著完整的頭發躺進了棺材。

徐家和陳家的人不可能人人出家啊,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大家都想活命,於是只能是乖乖把腦袋給剃了。

好在徐家是生意人,原本就只在乎誰給他錢賺,對坐在龍椅上的人是誰反倒不怎麽感興趣。

徐老太爺從前有個生意夥伴,這人不知怎麽巴結上了豫親王多鐸,在清軍占領江南後混得是風生水起,徐老太爺抱著這條大粗腿不但守住了家業,還吞下了一座原本隸屬於前明皇族產業的大布莊。

此時就不得不說陳舉人看人有眼光,好在他已經去世,要活著看見親家這樣非得氣得吐血不可。

於是乎在皇帝從姓朱變成姓金的時候,徐老太爺也著著實實地給自己的家產鍍上一層金,徐家不但沒有沒落反而是日子過得比從前更好。

再說回陳家。這徐家的女兒嫁進陳家之後卻一直未能有後代,估摸著大約是這陳秀才除了腿有殘疾之外,身體也不怎麽好的緣故,不過好在夫妻二人性情相投,日子過得倒也美滿幸福。

兩人因為沒有孩子,故而十分疼愛大外甥徐承志,基本拿他當親生的孩子看待。

徐承志六七歲上的時候就由姑姑徐小姐做主,到了姨夫陳秀才的私塾跟著其他孩子們一起讀書。

陳秀才觀察了他幾年,覺得他算是個好苗子加可造之材,於是就同徐老太爺提議說,家裏既然不差錢,可以讓徐承志試試走科舉之路,光耀門楣。

陳秀才這提議讓徐老太爺是老淚縱橫,他同陳家聯姻為了什麽,用現代話說不就為了改造基因,讓老徐家躋身讀書人的行列嘛!

徐老太爺當即揮著自己滿是戒指的大粗手,在家中嚷嚷著:讀!考!買也要把我孫兒買成金子,哦不,進士!

於是陳秀才就動用了他爺爺的人脈,將徐承志塞進了江南知名的大書院——廣陵書院。

這廣陵書院的院長白老爺子和陳秀才的祖父陳禦史,是一對同科同年的好基友。

陳禦史致仕之後就在家“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白老爺子是人老心不老,回老家後還想散發退休後的熱情,一不做二不休,跑廣陵書院當起了院長。

廣陵書院坐落在揚州,乃是兩淮一代知名的大書院,別說鄉試中榜,自打嘉靖朝到現在,每科殿試都至少有三名廣陵書院出身的中進士。

若是拿現代作類比,差不多就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水準(別嫌棄三名少,進士三年一考,取的少還要分省錄取),故而無數學子擠破腦袋也想進廣陵書院。

陳秀才動用了祖父的人脈,外加將徐老太爺給他的一百兩黃金捐給書院,白老頭這才答應將連秀才都沒考過的徐承志收進來。

大人們想盡各種辦法,又是花錢又是求人才弄來的這個“重點中學插班生”的名額,徐承志卻一點都不在乎。

徐承志這個人吧,說優點就是特別現實,什麽時候都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重,說缺點就是因為太過現實,完全沒有什麽激進或是異想天開的想法。

他心裏清楚得很,考秀才沒問題,舉人大概也行,考進士,這個可就不是他能輕易掌握的事了,不但得比現在努力千倍萬倍讀書,還得看考官是不是賞識他的文章,難度太高。

但徐老太爺都下了決心,身為孝孫的徐承志又能咋辦呢?

徐承志剛過完十二歲的生辰就被通知:行了,明兒卷鋪蓋去揚州吧。

別人聽說去廣陵書院那是開開心心,他是完全高興不起來,只覺得老徐老陳家三代都指望他一人,實在是壓力山大。

可不高興管不高興,他還是被徐老太爺配上了五個書童七個丫鬟送上了路。

徐承志第一次到揚州,便是這一年。

此時正值春天,揚州城內百花齊放、綠樹成蔭,酒樓、賭坊、勾欄院,哪一處都是熱熱鬧鬧的。

而揚州城郊的這所書院卻是一派祥和,學生們三三兩兩,或是在討論著今年鄉試可能出的題目,或是在溫習功課。

徐承志站在院子裏的一株桃花樹下,一邊看著桃花像下雨一樣往他的頭上和肩膀上落,一邊無聊地聽著屋子裏姑父陳秀才和廣陵書院院長白老頭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