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 宋真宗章獻明肅皇後劉娥(第3/7頁)

這一事件裏,真宗和劉娥得償所願,既得到了一個貨真價實的皇子,可以免去宗室繼承的煩惱,又能夠有理由堵上滿朝文武的嘴,將劉娥立為皇後。

整件事的經過,真宗一直有份參與。劉娥這一年四十五歲了,已經不太可能再生得出兒子來。在史料中記載,李氏懷孕後,真宗帶著李氏走上高台時,李氏的玉釵墜落而不碎,他因此認為是生兒子的吉兆。然而他還是對外宣布,生下皇子的是劉娥,因為他所愛的,想要冊封為皇後的女人,只有劉娥。

當然,在劉娥被封為皇後不久,消息漸漸地泄露了,這件事本來就沒有瞞得很緊,但是劉娥已經是皇後了,就算小皇子不是她親生的,在名分上仍然算是她的兒子,所以就算揭露了,也沒有辦法再把她拉下皇後寶座,更何況,當時真宗是她的支持者。

這段故事被後世演變成《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則是在明代。明朝宮闈中發生過兩件奪子殺母的慘案。一個發生在明宣宗時期,宣宗的寵妃孫氏為了做上皇後之位,秘密將一名宮女生下的兒子奪為己子,即明英宗朱祁鎮,並害死皇子的生母。孫妃則因此做上皇後、皇太後,得享終年。那名慘死的宮女,雖然生下過皇帝,卻死得無聲無息,連姓名也無從得知。而終明英宗一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為何人。另一樁發生在明憲宗時期,明憲宗寵愛比他大十幾歲的保姆萬氏並封為貴妃,萬貴妃無子,宮中所有妃嬪凡是懷孕均被她殺死,唯有一名紀氏宮人逃過一劫,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是萬貴妃發現後,即將紀氏毒死。

這兩樁事流傳到民間,連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說當朝皇帝的事。戲劇詩歌中向來有為了避禍而“指漢為唐”的傳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戲劇更多借古諷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百姓就編派漢光武帝劉秀將開國功臣統統殺光的戲《二十八宿上天台》,編派宋太祖趙匡胤殺了義弟鄭恩,鄭恩之妻陶三春興兵,趙匡胤賠罪的戲《打龍袍》。於是《狸貓換太子》就此出籠,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戲裏不但逃過一劫,而且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做回太後寶座,終於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害人者得到報應。借著戲文來罵孫太後、萬貴妃,也同時把明英宗明憲宗涮了一把。而劉娥同劉秀、趙匡胤一樣,也替後來朝代的宮闈血案背上了黑鍋。

而在當時,李氏則一直留在劉娥的身邊,逐步被冊封為崇陽縣君、才人、順容等位,並且此後又生了一個女兒,劉娥還派劉美前去尋找她的親人並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對於她毫無興趣,和有可能成為白頭宮女的結果相比,她雖然有失去兒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顯貴和女兒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認命地接受這種安排。再說,小公主出生後一直體弱多病,直到真宗將小公主舍入道觀,出家為女道士,這位公主才順利長大,也因此李氏更認為自己無福為母,所以終她這一生,默不開口。

還是那句老話,掌握皇權是件體力活,劉娥自封為皇後以來,真宗的身體也漸漸走向下坡路,而劉娥不僅熟讀經史,而且在這三十多年裏,一直追隨真宗,對於他的思想政見都極為了解,更兼記憶力超強,思路敏捷善於分析局勢,真宗漸漸在政事上依賴劉娥作為助手,時長日久,劉娥雖然人在後宮,但是對整個朝廷中的局勢變化已經一目了然,甚至也對真宗的執政有所影響。

當時的宰相是王欽若,他精通史學,滿腹才學,只可惜貌醜心也醜。他先是排擠陷害掉“澶淵之盟”的大功臣寇準,再利用天書事件,將大權攬於一身。王欽若攬權久了,自然就開始不穩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長久,為了防止相權過大,皇帝總是時不時地給宰相們實行輪崗制。趙普曾經三度為相,呂蒙正也曾經三度為相,說明他們做宰相再稱職,皇帝也喜歡給他們輪輪崗。

王欽若當初,也是看準因為寇準權勢過大,到處插手其他政務,連皇帝的話都不放在眼中揚長而去的情況,才適時擠走寇準,得居相位。現在,則是輪到他自己掌權過久,被副相丁謂擠下台去了。

丁謂跟寇準原本是好朋友,這事兒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丁謂擠下王欽若之後,不但沒有自己爭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薦被王欽若排擠掉的寇準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準任相之後,很快又跟丁謂發生了矛盾,可見權力面前,友情的確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發的時候,政事只能交給皇後劉娥。而宰相寇準對此深為不滿,這時的寇準也同當年的寇準不一樣了,他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制造“天書”祥瑞,親手去操作自己當年極力反對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對於權力十分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