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逝的青春 男同學死了(第2/3頁)

他知道,就像忘了那個男同學一樣,過不了多久,他就會忘了李佳永的死,再過很久,他就會忘了李佳永這個名字和這個人。

往漕河涇方向的地鐵又過來了,還是塞滿了人,連擠進一個都很難。邊上有人說是前方地鐵出故障了。該死!張東在心裏狠狠罵了一句,想到自己每個月交1000多元稅來供養這幫人,更氣了。

後面的男人搶先張東擠過去,跟裏面的大媽推搡了幾下,被大媽推了出來,沒能擠進。車門就關了,男子只好退回來,等下一列車。

張東站在地鐵門玻璃前,看著裏面這個還有2個月就32歲的自己。十幾年前,他也曾是坐在教室裏的少年,跟當年的李佳永一樣。

張東記得李佳永挺愛笑的,有一對淺酒窩,脾氣很溫和。李佳永數學也很好,每次走進教室都能看到他趴在課桌上做題。後來李佳永在附近小城讀大學,畢業後,留在老家工作,做策劃,拿著微薄的薪水。張東還知道一點,他是獨生子。這是張東對李佳永所有的記憶。

那他自己呢?他試著去回憶在家鄉讀書的那幾年。也曾享受過青春年少的高中時代,在那個農村中學,他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學了計算機專業。畢業後輾轉來了上海,做著底層程序員的活兒,換了幾份工作,現在在漕河涇一家互聯網公司,薪水還算可觀。

這期間,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妻子跟他背景相似(沒什麽錢)、三觀相合(不怎麽折騰),很快兩人結婚生子。婚後這3年,他們搬了3次家。

也想過在上海郊區買一套小房子,但湊不出的首付讓他們望而卻步。也想過把攢下的三十多萬元拿到老家買房,不過離了北上廣,張東知道自己找不到合適的軟件開發工作。他跟妻子商量著,先攢錢,等到孩子上學的年紀,如果那時錢夠買房了,就留在上海,如果不夠,就選二三線城市生活。

明確的計劃,清晰的未來。張東也為了這個目標默默努力著。他不敢再隨意辭職,一天不上班,就損失幾百元。也沒有什麽特別花錢的嗜好。為了省下孩子的奶粉錢,他寧願少吃一兩頓大餐。他的生活單調乏味,千篇一律,跟全上海成百上千萬人一樣。

只是他有時候會想,生活就只能是這樣嗎?仿佛所有人都被教育著畢業後要走相似的路。是誰規定畢業後一定要用這種方式過一生的?不停地工作到退休,賺錢還房貸到老。跟一個人結婚,生孩子,成為父親。

在老家,特別是在那群老同學面前,他是被羨慕的對象。名校畢業後,紮根在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他是這個城市的精英。每次想到這裏,張東就在心裏冷哼一聲:都是屁,也就是一個外來務工人員。

真正的精英是不擠早高峰地鐵的。

張東翻開李佳永的朋友圈,想找尋一些過往。李佳永幾乎每天都更新,最新的一條動態,停止在中秋節前一天。這3個多月,沒有同學注意到他異常的停更。

每個同學都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行走著,只是在高中交會了短暫的3年。大多數人做不到天長地久,幾乎都是逢場作戲的短暫客套。誰都是一樣的,張東也不例外。

張東退出來,刷著自己的朋友圈。一條條“老同學,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意外!”鋪滿了整個屏幕。還有幾個人講著跟李佳永在高中的感人事跡,說得讓人心酸。

但他知道再過幾小時,朋友圈又會恢復往日的熱鬧。班花依然賣力地推銷著她的保險,前排的那個誰誰曬著並不好看的濃妝,喜歡隱身的人還是會半年不發一語。每個人都很忙,有人忙著生,有人忙著死。只不過除了自己,別人的生死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相識一場,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收場。張東認為,人跟人之間的交往,都是有時限的。

每個人在自己生命裏停留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時間一到,就得趕緊撤了。有人留給自己的是一兩秒的匆匆一瞥,有人卻是長達一生的漫長陪伴。李佳永在他生命裏存在了3年,也只有3年。就這樣了,也只能這樣了。

地鐵終於來了,張東不想再等了,他站在黃線邊,後面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左邊和右邊也有一排,放眼望去整個站點皆是排隊等待上車的人。

當屏蔽門打開後,一群人下了車,他作為後來的另一群人,沖到車上。他什麽也沒想,拼命擠了上去。好像錯過這次,就完了。他跟後面的人一起擠,裏面的人開始叫喚:“別擠了!別擠了!”張東心想,我也不想擠這該死的地鐵啊,我也沒辦法啊。

他總算找到了一腳之地,在車廂裏站穩了。此時裏面人挨著人,背貼著背,他根本沒法動彈。他周圍的人也沒法動彈,似乎所有人達成了共識,就這樣站著,麻木地站著,直到忍耐到各自要到達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