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封淩左手和右手的字確實不同。

在科舉考場上,時間緊張,一個不慎,是個人字跡就有變化。但畢竟朝廷對字體是有要求的,又有能人會辨別字跡,確定了筆鋒之類的細節問題,自然還是很容易就讓封淩過了復試。

封淩了解這一切,當然不會將上回那個張木的話放在心上。

坐在殿試考場上,所有學子都有些緊張。

先點名,再散卷,隨後禮部走一下禮節程序,講一講考場規則再行個禮,顯得這個殿試莊重嚴肅得很。最後發卷。

殿試只考一個。

策論。

這是一場選朝廷核心成員的考核,自然要對朝中、對天下都了如指掌,才能應對策論,洋洋灑灑寫下影響天下的文章。

天下太平的時候,策論多是問一下學子本朝與前頭各個朝代如何如何。天下不太平的時候,策論多是問當下的重要事情,轉頭寫得好的,很快就會被放到早朝上討論商議。

封淩收到卷子時,基本上心中已有了準備。

一眼掃下去,總共四道題。

每道題題目有長有短,短的兩百來字解決,長得四五百字。總結下來,第一題說天下基層缺人才,第二題說天下軍籍的不足,第三題說錢的預算決算問題。

最後一題,封淩頓在那兒。

前面三題可以說是沒什麽大問題,題目非常籠統俗套,但本質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懂一點行,亮點相當好寫。

但最後一題問的是:如何使天下百年太平。

這道題說難不難,會拍馬屁就行。說簡單不簡單,因為天下太平需要關注的點永遠不止一個點。

封淩提筆寫字,像是一個真正的十九歲少年郎,意氣風發。

他從來不畏懼說一些犀利的話,畢竟皇帝喜歡。當朝陛下還能活個二十年,正是沖勁十足的時候,說得越是犀利,越是能討得了他喜歡。

同時,他還要考慮另外幾個考官的想法。比如保守一些的禮部尚書,比如非常愛算錢的戶部尚書,等等……

每道題兩千字朝上,當寫到最後一道題時,封淩筆再度頓了一頓。多活了那麽多年,他經歷過很多事情。重新變回街頭那窮苦少年郎時,才更意識到一些事情該怎麽處理才最妥當。

封淩不知怎麽,竟對著這題想起了傅辛夷。

要是她會怎麽答呢?

該是天馬行空,想象出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天下。

封淩當然不能以傅辛夷的想法來答題,但卻意外受到她的影響,寫下了開頭:以點引線,以線構面。花有盛謝,國有興衰,當居安思危,方能以不變應天下萬變。

他寫文章從來一氣呵成。幾乎是很肯定的寫下了自己那麽多年來的觀點,並將這些觀點以最現實的例子展現到卷面上。何為現實?現實就是一個最普通的百姓所面對的一切。

人,是這個天下的根基。

當然,馬屁他也沒漏下,多誇了兩句皇帝以前做出的好決策。

收筆,停卷,封卷。

考生陸續離開。

閱卷三日後放榜。

封淩離開時,轉頭看了眼皇宮。他記得那些年他與十二還算交好時,十二曾對他說過:“啟光,皇宮是一個囚籠。在上頭坐久了,你會看不見旁人,更看不見下面。”

他當時回答十二說的是:“不是看不看得見的問題,是樂不樂意看的問題。陛下從未將皇宮看成一個囚籠,這兒就不是一個囚籠。殿下將這兒視作囚籠,這兒就是囚籠。”

都是皇子了,還那麽多矯情的話。

真是吃多了飯,不知道天下柴米貴。

封淩輕笑一聲,繼續順著大流離開。

……

閱卷日。

八名考官輪流閱卷,一人一桌,看得最順眼的打圈,接下去三角、一扛、一和叉,以此代表順眼度逐漸減少。最後圈最多的十份考卷,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親自點前三名。

今年春闈難,能走到殿試這一步的,對國之大事都有了解,每一題都能講出點道理來。考官們看著看著,紛紛點頭,覺得不少人想法讓人眼前一亮。

可惜亮點雖多,完美無缺的少。

一個考官拿到了一份卷子,看到了上面工整的字,先一步點了點頭。字好看,不錯。

第一印象有了,他開始看內容。

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抽一口氣。這第一題大部分人都以國子監為切入點,這沒什麽問題。結果這人竟然說讓國子監另劈一院,專設師學,去天下講學掃盲。

這是何等荒謬!

但考官細看下去,這人細節寫得非常好,說了一下掃盲益處,老百姓懂了很多基礎務農的知識,就樂意去想辦法用學到的東西去改善自己生活。

這文章就是讓人覺得: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啊?知識改變命運,並不止是科舉一條路。挺有道理的。而且老百姓學點基礎,犯不著用紙筆,而有點上進心的,自然會主動借著機會來學習,這就打了民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