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金鑾殿裏,年長者較多,皇上看他們時眼神會透著贊許敬意,而看年少者時不苟言笑冷若冰霜,這心偏得有眼睛的人都看出來了。

殿試只有兩門,策論和明算,座位按照會試名次排序,譚振興剛好在方舉人前排,落座時,他略有得意地沖方舉人挑了挑眉,方舉人頓時明白過來,扯著嘴角笑了笑,笑容勉強,看得譚振興心情大好,坐下後悠哉悠哉地檢查筆墨紙硯,確認沒有問題後端正坐好等待答題。

譚盛禮坐在前排,離皇上龍椅最近的位置,自入宮就低著頭,態度端莊恭謹,直至拿到策論題他才擡眉望了眼龍椅上威嚴肅然的皇帝。

皇帝也在打量他,四目相對,譚盛禮怔怔地抿唇微笑,笑容和煦,讓居高臨下俯視他的皇帝晃了神,怔然片刻,皇帝起身走了下去,他九歲被冊封為太子,十九歲繼承皇位,做太子時經常跟在父皇身邊學習怎麽處理朝事,朝堂關系盤根錯節,父皇批閱奏折時經常擔心自己不能明察秋毫而讓百姓詬病,父皇憂國憂民,病重時仍撐著身體批閱奏折,他說身為帝王,不求名垂青史,但求做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君王。

比如他的皇祖父,自幼得譚家那位祖宗教誨,深明大義,愛民如子,在位時頒布了多項利國利民的新政,受民間百姓擁護愛戴,翻閱史書,關於皇祖父的記載也多是溢美之詞,皇祖父去世,父皇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如履薄冰,唯恐行錯半步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名聲,雖不曾有什麽豐功偉業,但國家沒有內憂外患,百姓們或許不富裕可日子安穩。

因此父皇去世時,說他這輩子沒有什麽遺憾,就是放心不下他,他身邊沒有像譚家祖宗那樣德隆望尊的老師教誨,沒有睿智通達的長輩輔佐,擔心他受小人蠱惑,受貪官汙吏蒙蔽,不知不覺成為昏君猶不可知。

彼時他跪在榻前,滿心酸澀難過,來不及說兩句寬慰的話讓父皇安心離開那雙布滿擔憂的眼已慢慢闔上,搭在他腦袋上的手無力地垂了下去。

他的父皇,死前都在為他擔憂,擔憂他的身後名。

如今看譚家人坐在自己面前,那些往事又浮了出來,他站在譚盛禮桌前,欲看他如何答題。

策論題目是他出的:何事最可喜者?

人活在世上,什麽事最值得開心?這道題是得知譚家人入京就跳進他腦海裏的題,許是那日秋光好,讓他想起父皇的諄諄教誨,又或許是夜晚太子來問安,望著那張稚嫩童真的小臉突然有了身為父親的責任,父皇惋惜他沒有受過大德之人的教誨,但是不怕,他的兒子遇到了。

垂眸看著研墨沉思的譚盛禮,皇帝半晌舍不得挪步。

殿裏寂靜,皆是研墨的聲響,自古以來,殿試策論的文章都不難,畢竟答題就兩個時辰,沒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比起談論朝廷政事,這題算簡單的了。

不少人提筆就開始梳理文章脈絡,譚盛禮卻兀自沉吟許久,直到宮人尖著嗓音提醒剩下最後半個時辰,他才回過神,慢慢在紙上落下幾行字。

他的文章不長,皇帝看了兩行,心底既悲慟又欣喜若狂,兩種情緒交織,復雜難辨,片刻後,他遏住心底情緒,轉身往後走去,大致掃了眼所有人的文章,其中有幾篇還算入他的眼,不過再沒露出任何聲色。

半個時辰後,所有人交卷,接著考明算,明算共五道題,題很難,難得能聽到眾人倒吸冷氣的聲音,個個愁眉不展面露苦色,不知怎麽動筆,唯有譚盛禮身後的那人雙眼放光,筆在紙上沙沙沙的寫著,速度快,譚盛禮臉上有了笑意,等待片刻,挑了其中兩道題作答。

其余三題留白,巡視的皇帝皺起了眉頭,在他面前又站了許久,兩側還有內閣和六部官員,看皇上關注譚家人,彼此心照不宣,都明白皇上為何意,皇家子嗣單薄,皇後生下皇長子不到半年皇長子就被冊封為太子,太子今年四歲,已到啟蒙的年紀了,然而不曾聽說宮裏有什麽動靜,譚家祖上出過兩位帝師,學問高深,德才兼備,這次譚家人高中,必然會重操舊業……

在場的官員都聽過譚老爺在民間的故事,這會兒看他嘴角含笑,神色輕松,俱納悶他答得如何,殿試試題皆出自皇上,便是他們都不知道題目,這會兒有點好奇了,由禮部尚書帶頭,他們佯裝巡視,從後邊往前看了眼,答題的只有十來個人,譚家四人都有動筆,正確與否他們不知,此時來看,能動筆就算好的了。

慢慢的,慢慢的,終於到了譚盛禮跟前,當看到考卷上留白的三道題,眾人臉上難掩困惑,回眸看後邊考生寫滿考卷的解題步驟和答案,怎麽看譚盛禮都不像學問很高深的人,五道題答了兩道,且不能保證是否答對,想中狀元怕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