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可惜再好奇都要等殿試過後,明算成績已出,要根據考生的成績來排名次了,譚盛禮策論回答得最好,可惜明算不如其長子,欽點其為狀元的話略有瑕疵,往年殿試只考策論,皇帝通過文章好壞來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今年多了門明算,情形有所不同。

大臣們面面相覷,重新審視譚振興的文章,平心而論,譚振興文筆流暢,立意新穎,不如譚盛禮的文章印象深刻,卻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同樣的題,譚振興打開了新視野。

既生瑜何生亮,大臣們莫名生出這種感慨來,轉而想到人家乃父子,不由得羨慕起來,在場的多是文官,想保持家族興盛,子孫只能走科舉,他們若有譚振興這樣文采斐然的兒子,死而無憾了罷,禮部尚書看皇上望著桌上的兩篇文章遲疑,躬身施禮,“不知皇上更中意哪篇?”

新科狀元,出自譚家無疑了。

“愛卿以為如何?”皇帝修長的指腹輕輕撫過右手邊的文章,不動聲色。

禮部尚書低著頭,沒有察覺皇帝眼底的深意,略微沉吟,說道,“恕臣直言,臣認為譚家長子略勝一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無論譚盛禮出於什麽目的而沒答後邊三題,就明算考卷來說,譚振興確實更為出彩,作為科舉改革的第一年,明算這門考試是重中之重,譚振興被欽點為狀元更能彰顯朝廷對明算的重視。

皇帝默然,如墨黑的眼神掃過其他大臣,“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臣附議。”

“臣附議。”

好幾個大臣贊同禮部尚書的話,明算表現最好的人成新科狀元更能表明朝廷改革科舉的乘決心。

皇帝眸色微斂,遲遲沒有動作,直至有道蒼老的聲音響起,“臣有異議。”

說話的是工部尚書,六十歲高齡了,早有告老還鄉的打算,奈何皇帝再三挽留,因此到現在還在工部任職,整個殿裏,只有他是坐著的,他平日不怎麽上朝,也就像殿試這種挑選朝廷未來棟梁之才的時候才會出來,許是年事已高的緣故,說話時,他雙手撐著座椅扶手,極力地睜著眼睛,迫使自己看上去精神些,緩緩道,“學問有高低,但不該越過孝字……”

“百行孝為先,譚家雖是父子同場,微臣以為譚辰清名次在前更能彰顯皇帝以孝治國的仁德……”

設身處地,他若是譚振興,更希望同場考試裏父親名次更好。

他說完,殿裏陷入了沉默,皇帝拿起左手邊的文章,旁邊宮人低眉順目的接過,恭敬地呈遞給工部尚書,後者看後,激動得聲音微哽,“百姓不誠欺人,這位譚老爺,確實乃帝師轉世啊……”他府上收藏了幾副帝師真跡,和眼前看到的字跡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不是帝師轉世字跡品行學問怎麽會如此相同呢?

有生之年,有幸遇到這樣的人是福氣,工部尚書雙手顫抖地拿著考卷,每個字每個字認真的讀,全是他認識的字,學過的理,經譚家人潤色後就變得精煉而深刻,他已到盡人事聽天命的年紀,心情平和,讀完這篇文章後心情跌蕩,久久不能平息。

他緩緩下地,朝皇帝施禮,皇帝虛浮了下,臉上充滿敬畏,“愛卿不必多禮。”

“微塵能否瞧瞧譚家長子的文章。”

譚振興的文章措辭更詼諧幽默,字裏行間難掩其孝順和豁達,譚振興說人活在世上,最高興的有父親時時鞭策,或講授功課,或懲戒挨打,他甘之如飴,縱觀所有文章,能將紈絝子弟的心聲娓娓道來又不失豁達的文章恐怕就這獨份了,沒錯,譚振興行文間透露的就是紈絝子弟在家受罰的情形……

立意不如其父高。

文章差了點,明算卻得了第一,工部尚書思索道,“微塵心有疑慮,不知能否當面問問他們?”

為了以示公平,其余人的名次皆以排好,就剩下狀元和榜眼的位置,說到這,不得不說譚家另外位公子,文風細膩婉約,比江南人更甚,明算答得也好,答對了兩道題,因擔心被譚家人獨攬前三讓天下讀書人不服氣,他名次往後降了幾名,探花則是明算同樣答對兩題的龔蘇安,說來也怪,有大臣在龔蘇安桌邊站了會,明明看他答案全部準確,不知為何,考卷上的答案被他抹去,他把後邊三道無解的答案給改了,如若不然,他們就不會猶豫選譚振興和譚盛禮為新科狀元,而是糾結他和譚盛禮的名次了。

今年殿試古怪事還真是不少。

譚振興他們在外邊候著,從早上到現在他們都餓著肚子,奇怪的是誰也不喊餓,誰也不說累,眼看日頭漸漸偏西,譚振興張了張嘴,很想說點什麽,顧及不遠處站著宮人,害怕言語不妥招來麻煩,硬生生給憋了回去。

所有人都安靜地待著,等待即將到來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