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第2/3頁)

“宛嬪到了明隱寺不久,便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她那時對故皇後很信任,在故皇後來看她時,便將這事告訴了她,請她為自己安排,可惜不巧的是,故皇後這時也有了身孕。”

女人啊,許多不公落到自己身上尚且能忍,一旦涉及到自己的骨肉,便不得不去爭,去搶。

故皇後知道昭元帝對宛嬪有多上心,甚至知道他曾與宛嬪說:“你若誕下嗣子,我們就叫他旭兒,取旭日東升之意。”

在皇嗣林立的深宮中,這句旭日東升是什麽意思呢?有心人稍一想就能明白。

可皇後之子才是嫡嗣子,她不願有人日後與她的孩子爭奪儲君之位,輾轉反側,終於決定趕在昭元帝回宮前,害死宛嬪。

故皇後其實是個沒怎麽做過壞事的人。

這是她第一回 想要人的命,也不知當怎麽下手才妥當。

思來想去,她找來明隱寺的一名管事和尚和一個老太監,囑他們把宛嬪關在住所裏,然後放一把火,做成是走水之相。

萬幸這個和尚與老太監都是品行良善的人,不願傷人性命,何況還是一個有身孕的女子。

他二人面上接了皇後之命,私下找來一具女屍屍身,放在柴房裏放了火,騙說是宛嬪已死。

故皇後第一回 害人,哪裏敢驗屍身,就這麽被他二人糊弄了過去。

“世子殿下想必是去過明隱寺的。明隱寺所在的平南山很大,又因皇家寺院修在那裏,尋常人不敢隨意上山,更莫提搜山了。和尚與老太監糊弄完故皇後,便將宛嬪帶去後山山腰的一個極隱秘處隱居起來,宛嬪就在那裏,平安誕下了五殿下程旭。”

“也算天道輪回,善惡有報吧。故皇後存了害人之心,在宛嬪‘過身’後,日夜難寐,憂恐成疾,反倒沒保住自己的胎兒,嫡嗣子懷到七個月時沒了,故皇後還因此傷了身,此身再也不能有子,這才將大皇子,就是後來的太子殿下養在自己膝下。”

其實這事說來便算過去了。

在程旭平安長大的八年裏,除了在平南山間遇到過受傷的小程昶,以及小程昶的兩個玩伴,再沒見過別的外人。程旭當時叮囑程昶:“不要曝露我的行蹤,不要將我在這裏的事告訴任何人。”

小程昶一心想要報程旭的救命之恩,事後數年,便真的沒有將此事告訴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親。

可惜程旭八歲那年,生了重病。

“當時五殿下在臥榻上昏迷了三日,水食不進,宛嬪求生無門,只好去了明隱寺一趟,求那時候駐守明隱寺的太常寺奉禮郎方大人。”

“就是方芙蘭的父親,方遠山?”程昶問。

“是。”寧桓道,“這個方遠山是個有大才的人,只因性格上有些鋒芒,剛中進士時得罪了不少人,他的同年都高升了,他還在太常寺任一介奉禮郎。他不甘心,一心謀高就,且他很聰明,在得知宛嬪當年是因一把火才隱居去山腰的,很快便猜到這把火一定是皇後授意。”

“他假意答應宛嬪,承諾要為她請太醫、請陛下,回頭就去找了皇後,把宛嬪還活著的消息告訴給了她。”

“方遠山說,他可以不告訴陛下皇後當年害宛嬪的事,可以守口如瓶,但是他想借著皇後之力,離開明隱寺。”

“時隔經年,皇後處理起這樣的事來,已不似當年那麽生嫩,她在得知了宛嬪與程旭還好好活著時,並沒有慌張,而是遣去了方遠山,讓他等消息,然後,把這事透露給了當時昭元帝很寵的盧美人,就是陵王的生母。”

雲浠問:“陵王不是皇貴妃所出?”

“不是。”寧桓道,“陵王的生母其實是盧美人,是後來陛下下令,將盧美人從彤冊上除名,才把他過到皇貴妃膝下的。”

皇後告訴盧美人,太子身子自小不好,恐不是長壽之相,二皇子早已夭亡,四皇子又蠢笨,只有三皇子聰穎靈慧,日後前程不可限量。

這就是在暗示儲君之位了。

皇後又說,暄兒雖有出息,奈何明隱寺裏住著一個宛嬪與一個程旭。這個宛嬪和程旭,才是陛下心尖尖上的肉。

盧美人問,陛下這麽喜歡宛嬪,為何不將她接回宮來,左右陛下大權已穩,讓她隨意頂個身份進宮就是。

皇後便告訴盧美人,這是因為陛下不知他母子二人竟活著,且他母子二人活著這樁事,誰也不知道。

“盧美人本就被皇後誘得肖想起了儲君之位,得知這個消息,一不做二不休,便下殺手,派人去明隱寺暗殺宛嬪與程旭,這就是當年的明隱寺血案。”

後來的事,程昶聽周才英提過。

昭元帝趕到時,宛嬪已經死了,程旭與他身邊的小太監也失蹤了。昭元帝痛心疾首,去宛嬪生前的隱居之所看過,發現墻上,書案上,都是她的畫,一張一張畫的全是他。有的筆觸凝練,是她親自畫的,有的手法生嫩,是她手把手教旭兒畫的,臥榻頭還有她抄的詩,一首一朝春盡,花落人亡兩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