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4頁)

他笑著說:“你覺得小風的想法矛盾?”

“不矛盾。”殷以喬立刻回答道,“他只是希望最好的建築,能夠存在於中國,又不希望利斯圖書館這樣的英式建築,去破壞中國本土化的人文。”

“哈哈。”殷知禮笑得開心,“你果然跟小風說的一樣。”

殷以喬:?

殷知禮背著手,慢慢走出門去,早晨的古堡酒店已經繁忙的準備起待會的交流會行程。

熱鬧喧囂的氣氛,襯托得他腔調都有些高興。

他說:“小風當初決定回國的時候,叫我什麽都不要跟你說。因為他知道,你能夠給他任何不合理的選擇,做出合理的解釋。他甚至害怕你跟著他一起回中國。”

“為什麽怕?”殷以喬不能理解,“中國現在的發展環境,應該比其他國家更需要建築師,我就算回了中國,事業也不會受到什麽影響。”

“會。”

殷知禮時時刻刻關注中國,自然比埋頭建築的殷以喬,更了解自己的祖國。

他蒼老的聲音,帶著無法藏起的疲倦。

“你是我的親人,所以你留在英國成為優秀建築師、獲得國際榮譽的機會,遠比你回到中國更多。想在西方把持的建築世界,單純憑借你在中國做出的建築,很難得到廣泛認可。因為,連中國人自己都更喜歡西方的建築風格。”

英國人、荷蘭人、德國人、美國人,都在中國大地上展現了自己優秀的建築藝術,建造了全世界享受盛名的地標。

可是中國本土的建築師,需要經過比外國人更艱難的磨難,擁有更加燦爛的履歷,才能展露頭角,為人所知。

殷知禮有些悵惘,中國在變得越來越好,並不能掩蓋光輝之下的陰影。

但是他又為國家擁有國院設計師們這樣的優秀團隊感到高興。

他說:“小風回國之前,我有好好的幫他列出回國的缺點。”

沒有英國發達社會規範的休假、薪資,甚至存在不規範的施工條件,和難以預料的人為貪腐、疏忽。

中國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了建築行業存在的各種弊端。

殷知禮說:“可小風告訴我,正因為他知道祖國不完美,所以才想回去建設它。”

單純直白的念想,僅僅憑著一腔熱情。

也因此,殷知禮擔憂的和萊恩特討論中國橋梁技術,並且請這位老朋友能去看看律風,到底過得好不好。

“他不做建築師確實遺憾,可現在我見到了他設計的烏雀山大橋,才覺得……這孩子,把天賦用在了更需要他的地方。”

老人的眉目輕松,為自己見證了律風的改變和成長感到快樂。

他說:“如果你跟著他回了中國,會給他巨大的壓力。他會愧疚,會難過,一旦你在中國的事業不順——”

“當然,不順肯定是因為你自己不行。”殷知禮毫不留情的補充,“但是小風這麽善良的性格,必定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所以啊,他寧願跟你斷絕聯系,也不想打擾你的事業。你也早點放手,當一個懂事的兄長,不要給他添麻煩。”

殷以喬保持沉默。

他可能……

是這世上唯一一個因為百依百順導致分手的可憐人。

殷知禮誤會了他的沉默。

“走,我想去看看,今天中國交流團會怎麽面對那群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

因為克裏姆發表的狂妄斷言,第二天交流會前來的媒體,更像一群言論自由的記錄者。

他們遊蕩在古堡酒店的每一條走廊、會客廳。

見到黑發黑眼的陌生人,就會大膽的走上前說——

“您好,我是《倫敦通訊》的記者,請問您是中國交流團的人嗎?”

“您好,律風。關於克裏姆先生的觀點,您有什麽想說的嗎?”

“您好,我們《每日新聞》特別想知道,烏雀山大橋對於中國的意義,這麽貧窮的國家真的需要一座荒無人煙的大橋嗎?”

律風從早上出門,就不停的遇到記者的提問。

交流會現場,崇尚采訪自由和新聞自由。

無數建築師心情好,都會停下來跟記者們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然而,律風幾乎被記者團團圍住,銘記吳院交代,保持沉默。

他是一個成熟的代表,不能在吳院不知道的時候,對英國媒體發表驚人言論,被英媒抓住把柄。

律風習慣了像克裏姆一樣的質疑。

中國人在埋頭默默發展,卻總是被這樣不了解實情的人挑刺。

即使他非常想義正言辭的告訴對方,要想富先修路,沒有一條快捷便利的通路,怎麽扶貧,怎麽跨省交流,怎麽發展經濟?

但是考慮到英國媒體經驗豐富的歪曲能力,他還是算了算了。

記者們格外執著,哪怕律風拒絕了數次,他們都還會前赴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