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3/4頁)

律風能夠服從命令,忍下一腔反駁欲望。

吳贏啟卻忍不住了。

“既然是英國人先動手,我們也總不能忍氣吞聲。”

吳贏啟說:“我跟團長匯報了,如果不好好反駁一下克裏姆的觀點,英國媒體肯定認為他是對的。”

可克裏姆不對。

那些帶有極端偏見的觀點,並不是國際聲音裏的少數派。

於是,吳贏啟直接批準律風隨便說,敞開說,不用局限於烏雀山大橋的數據,更不用給英國人面子!

反正交流團的團長同意了。

在吳院希冀的目光下,律風終於正面回答了記者們的問題。

他說:“我尊重克裏姆先生的意見,畢竟他沒有到過中國,不清楚我們中國現有的工程能力。”

“是的,我相信接下來中國交流團講解的曲水灣大橋,會更直觀的告訴各位,中國橋梁的建設速度和建設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克裏姆先生的想象。”

“雖然烏雀山冬季氣溫低於-4℃,但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低溫、高海拔地區工程建設橋梁的經驗,烏雀山大橋的建設,也是經過了周密的測算,選出的最佳通路,所以烏雀山大橋建成之後,會成為中國繁忙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克裏姆先生聲稱的廢墟純屬無稽之談。”

記者聽到他的話,頓時興趣盎然。

“那麽,您所說的自古以來的經驗是什麽呢?”

律風記憶裏無數建設奇跡浮現於腦海。

面對一群不是建築專業的記者,他擁有比數據更好的例子,更符合他們的報道喜好。

他說:“早在七百年前,中國已經有了比烏雀山大橋更驚險的橋梁,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們也建成了比烏雀山大橋海拔更高的橋梁。時至今日,它們也在供無數中國人穿行,從沒有人質疑它們存在的必要性。”

“七百年?上世紀?”記者的語氣盡是驚訝。

在大多數人心裏,中國落後得不可能在這兩個時間點有所建樹。

他們詫異問道:“您說的到底是什麽橋?”

律風挑眉,看向古堡酒店的服務生,“能給我一塊黑板嗎?”

古堡酒店觀景台,聚集了不少在交流會間隙休息的建築師和記者。

在服務生忙碌的搬出了一塊白色小黑板之後,這裏湧來了更多的人。

律風拿著筆,在眾目睽睽之下,畫出了兩座驚險的山峰。

他的繪畫功底十分紮實,寥寥幾筆,就讓在場的記者,感受到了山峰的陡峭。

“這是一座海拔兩千米的高峰,而這裏,是一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峰。”

然後,律風在兩座山峰旁邊,畫出了英國矮矮的最高峰。

英國的最高峰上,是沒有橋,也沒有路的。

它作為一個參照物,安安靜靜的蹲在白色黑板角落,在頂端擁有了一根對照虛線。

律風擡手,在兩千米的高峰上,畫出了一條蜿蜒的曲線。

他說:“七百多年前,中國人為了能夠通過這座山,修建了一條蜿蜒的盤山橋。它寬度大約三十厘米,一邊懸空,一邊靠山。想要通過這段盤山橋的人,必須抓住山巖的鐵索,緊貼山壁,才能通行。”

正如他解說烏雀山大橋的開篇,記者們看他畫出曲線的手,都透著詫異。

海拔兩千米,七百多年前?

三十厘米寬的盤山橋?!

他們仿佛在聽一個神話故事,還沒能從驚詫烏雀山大橋的情緒裏脫離,立刻就被律風的舉例,吸引了過去。

但是,律風沒有繼續講述那座三十厘米寬的盤山橋。

他筆尖一劃,在旁邊五千米的高峰裏,又畫出另外一條曲線。

“然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人為了進入這座大山,在這裏修建了一條大橋,橋梁的海拔高度是4700米。”

隨後,律風畫出解釋線,寫上了“烏雀山最高海拔2700”,認真地說道:“它比烏雀山大橋還要高出2000米。”

兩座中國的高山,都有了律風畫上的曲線。

律風晃著手上細長的筆,笑著反問記者:“有這麽兩個偉大的橋梁建設工程的存在,各位還會像克裏姆先生一樣,質疑烏雀山大橋嗎?”

記者們坐在陽光燦爛的觀景台,卻感受到寒風撲面而來的蕭瑟。

他們眼裏的中國人,已經不再單純的神秘封閉了,而是瘋狂得令他們啞然。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舉例的橋梁。”

有記者提出疑問,聲音清晰地代表了在場所有不熟悉中國的記者心聲。

可律風笑道:“沒聽說很正常,因為它們在國際建築的視角,很少被當做具有學習意義的橋梁來看待。”

他擡手在兩座山峰上落下文字,為在場困惑、訝異、驚恐的記者揭曉答案。

“這是海拔兩千米的華山,這座盤山橋的名字,叫做華山長空棧道。它盤旋在懸崖絕壁,見證了中國人征服群山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