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大戶人家(第2/3頁)

許康瀚在京中每日戰戰兢兢,四處借錢,已經求告了父皇景陽帝讓他盡快回到北疆,以防邊疆動蕩。

景陽帝勃然大怒,連夜召毓王入宮,毓王知道最近釜底抽薪的事被人為放大,許康瀚每天在京城裝可憐四處借錢,可能父親召集問他就是此事。

景陽帝不動聲色:“東北駐軍建立烽火台,所費幾何?”

毓王:“紋銀四百萬兩。”

景陽帝揉了揉眉心:“國庫空虛,從何處來?”

毓王:“東北軍自行籌措。”

景陽帝擡目望向毓王:“你向誰籌措的?”

毓王沉吟了一下,知道此事也瞞不住:“多家義商,均有支援,最大一份是太原余家。”

景陽帝追問道:“可是虞貴妃的母家?”

毓王:“是的。”

景陽帝:“我聽聞,生在帝王家,當以江山社稷為重,而不宜以私人利益為念;兄弟俱守國門,為何不拒外辱,反鬩於墻?”

毓王雙膝跪下道:“父皇,兒臣為保家衛國建設烽火台,何為與兄弟爭鬥?”

景陽帝:“許康乾,我有幾個兒子?”

毓王知道此問來者不善,答道:“我們兄弟三人。”

景陽帝擺擺手道:“北疆軍沒有軍費的話,幾個月都撐不下去,我看過不了多久,北疆軍若嘩變,朕三個兒子,也就只能剩下你自己了。”

毓王在政治中心多年,對此問題也早想好了對策:“父皇,兒臣鬥膽,您的意思是我向太原余家借錢不妥?”

人老就罷了,還總想著成精。景陽帝最近迷戀煉丹長生不老之術,認為自己還有萬萬年,不願意打破平衡,讓哪個兒子一家獨大:“抽薪止沸,你說呢?”

最近余家的事情弄的亂糟糟的,他早就想好了應對的招數,說不上可以讓那兄弟二人一敗塗地,毓王一磕頭到底,口稱冤枉:“父皇,兒臣怎麽會拿邊疆重地的風險來求一己之私,這些年澤親王的軍費並非來自余家,而是絕大多數全是來自於…來自於…”

景陽帝目光一掃:“來自於什麽?不要吞吞吐吐。”

毓王道:“兒臣不敢講。”

景陽帝不知道毓王還有什麽昏招:“準你所奏,說。”

毓王擡起頭了,滿面為了國家社稷安危的大義凜然,仿佛鼓起莫大的勇氣開始搖唇鼓舌:“來自軍火和軍備走私,自北疆入中原礦藏、蠟油、黑硫藥等,之後再制作軍備運出去。”

景陽帝驀然擡頭,眼睛裏寒光閃閃,他思忖片刻,說道:“你去年查過,此事了無證據,以後不要再提,另外,向各地商人借款以商人願意外借的為限,不許再殺雞取卵,聽清楚了嗎?”

長子澤親王走私,肯定有人在中原幫忙當做內應,朝中的也只能是小兒子許康軼了,此事查起來,一下子兩個皇子會被套入其中,謀反的大罪,誰都救不了,毓王一手拖刀,想借他的手按住澤王和翼王?真是心大的很。

毓王看到父皇的態度,知道父皇心意已決,走私軍火謀反都不查了,看來確實想用澤王和翼王牽扯他,他心下百轉千回,心道劉心隱還在甘州,不過是證據留的少了點,只要能查到蛛絲馬跡,就不信走私的事情落不實。

******

許康軼對此事早有預料,走私的事情早把尾巴掃幹凈了,最近確實是窮了些,但是堅持個一年半載還是沒有難度的,他為了避嫌,在景陽帝壽辰之後直接溜溜達達的出了京城,帶著花折來到了太原。

余情家族從滔天大難中解放了出來,意思了一下借給東北軍二十五萬兩銀子——反正借多借少毓王均不會滿意,索性少借些。

淩安之動如脫兔,沒多久在西北就劃了兩個來回。他已經自太原回了一趟安西,將安西軍務暫時交給了宇文庭處置——宇文庭多次在主帥不在的情況下鎮守安西,已經輕車熟路,按照原計劃的步驟繼續建設烽火台,也算是軍功一件。

淩安之和淩霄則又領了三千騎兵返回了太原,打算用至少兩個月的時間留守太原,整治一下中原軍的軍務和老兵油子,安插一些人手。

******

在許康軼眼中,花折是典型的無事忙,整日裏也不知道在浪蕩些什麽,幹什麽都是輕描淡寫。花折上午來到太原之後,給自己安排了不少事,僅準備在余府停留了今天一個晚上,明天就要去甘州。

他趁著飯後,提前向許康軼和余情告別道:“在甘州新建了幾個鏢局,打算去看看。”

看許康軼正用不相信的眼光看著他,他知道自己連續扯謊,把信譽搞沒了,沒辦法增加了兩個證人:“殿下,明天大帥和淩霄將軍也會和我順路一起去甘州,他們在甘州道有一些軍務,正好一起處理了。”

余情低頭喝茶,心裏把花折埋怨的要死,恨不得伸手掐死他,自己去甘州試驗藥物也就算了,帶著淩安之去什麽?本來淩安之在太原整日忙碌,陪她的時間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