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歷史變與不變

1559年4月3日,《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正式簽署。

在瑪麗盡可能動作輕柔的開始改革之際,歐洲西部,也完成了一次極為重要的勢力劃分。

這個條約,不僅是哈布斯堡和瓦盧瓦王朝之間的和平協議,它幾乎囊括了全部信基督的“國家”——教皇,意大利眾邦,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及其德意志諸侯,英格蘭,瑞士,甚至瑞典,丹麥和波蘭——幾乎成為之後近百年、歐洲各國關系的基礎。

至於用上這個“幾乎”,是因為,有個妄想改變歷史的瑪麗·斯圖亞特,正在用她的方式,孜孜不倦的努力著。

不過,她的能量目前還影響不了和約的內容。

按和約,法國收復聖康坦等失地,並留下梅斯,圖勒和凡爾登;他們放棄同西班牙爭奪蒂永維爾,瓦朗斯等;最重要的,基本歸還了此前三十年裏,在意大利征服的一切成果。

被英格蘭據有多年的加萊,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法軍目前是該地的占領者,而且,以後也不一定要還給英格蘭——只要付五十萬利弗爾,再送上五個名門貴族當人質,即可繼續統治那裏。稍微用心點思考,就知道是變相贖回領土了。

總體來說,條約對法國不很有利,可是,他們畢竟保住了最重要幾塊地盤——其余地區呢,盡管主權支離破碎,“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不易征服也不好同化。而且,利用聯姻,法蘭西在邊境加固了緩沖帶,減少了陸上強鄰的威脅。

須知,北邊的洛林,和南邊的薩伏依,一度都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堅定盟友;如今他們跟瓦盧瓦做了親家,心也要跟著偏一偏的。

童養夫洛林公爵已在1559年1月和克洛德公主完婚。亨利二世給了次女豐厚嫁妝,同時法軍撤離公爵領地。薩伏依公爵伊曼紐爾·菲力貝托,則以三十一歲未婚的“高齡”迎娶了王妹瑪格麗特——純潔的法國公主甚至比他還大上五歲。他很滿意新娘的陪嫁(就是他祖上搞丟了的全部薩伏依領地),欣然表示,以後一定深愛妻子並維護好兩國關系。

邊境趨於安寧,瓦盧瓦王室和哈布斯堡家族,可以想見會更加和諧。況且,還有聯姻讓他們更進一步——亨利二世的長女,十四歲的伊麗莎白,果然同腓力二世定了親。

“大局已定。”坐鎮巴黎的亨利二世,一邊捋著小胡子,一邊享受著寵妾狄安娜的愛撫,只覺心情無比舒暢。“如今,西班牙不能隨意和英格蘭聯合了。再說,一個新教徒女王,腓力那小子定是很不待見……”

時值1559年6月。數天前,腓力二世(用的是代理人)和伊麗莎白·德·瓦盧瓦的婚禮已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完畢,緊接著,就要輪到薩伏依公爵那對了。

盡管先前和法國人廝殺得眼都紅了,菲利貝托此時與公主倒也一派和氣,眼神交錯甚至不乏幾分柔情蜜意。他先前的戰友,西班牙的阿爾瓦公爵等名宿,亦彬彬有禮、盛裝出席。而西班牙的跟班、尼德蘭名門貴族、奧蘭治-拿騷的威廉,亦陪同在側——盡管他算不上什麽高明將領,也抖擻精神,勇敢參加馬上比武,贏得不少贊賞。

婚慶重頭戲比武大會上,獲得最多喝彩的,自然是橫掃全場的東道主亨利二世了。他本就孔武有力,馬術精湛,氣勢逼人。他所用的黑白雙色旗——那位夫人青年寡居後就以此兩色代表自己——讓他風流國王的稱呼更加響亮。他志得意滿,開懷暢飲,縱情享受著一輪又一輪的宴會。

凱瑟琳依稀記得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所以,在大家狂歡作樂的時候,王後顧不上嫉妒那個年近六十依然容光煥發的狄安娜,一直小心翼翼,仔細關注著丈夫每次上場的裝備情況。

另一個同樣謹小慎微的,是王太子弗朗索瓦。

瑪麗因蘇格蘭“局勢不穩”,此番未能回法國。缺乏太子妃的陪伴,他深感孤單寂寞。於是,她的每封來信他都翻來覆去的看,也就把妻子的叮囑牢記於心——瑪麗強調,騎士比武向來危險重重,這次她感到格外憂慮,仿佛天主預警。於是,在自個不便上場的情況下,弗朗索瓦主動插手後勤,密切關心,竭盡所能,尤其為他最親近的父親掃除潛在禍患。

所幸,這對母子擔憂的任何事故,都沒有發生。

婚典圓滿結束,真是可喜可賀!

待薩伏依公爵夫婦回他們的領地,巴黎的奢靡慶典終於告一段落。盧浮宮回歸平靜,巴黎高等法院也松了口氣:如今王室債台高築,法蘭西亟需和平,和平,與和平,來恢復它的元氣。

遠在蘇格蘭的瑪麗,也在向她的天主祈求:和平,和平,和平。

和平,是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基礎。

好在,眼下,她的王國狀況還不錯。革新不到一年,平民的生產生活尚算穩定,並未因為她推行的政策而低落——改革從來有利有弊,瑪麗從不敢奢望突飛猛進;迄今沒什麽惡果、不需動用她的預留救濟款,就該謝天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