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多管齊下

與西班牙為敵, 有很多理由。首先,一個共同的敵人,有利於“英法聯盟”的內部團結——哈布斯堡就很適合當這個敵人。然而, 這只雙頭鷹根基深厚, 勢力龐大, 霸主的余暉依舊照耀著歐洲;其西班牙系仍處在“日不落帝國”的上升期,絕對、絕對不容小覷。

該怎樣慎重對待這個敵人?撕毀《卡托-康布雷齊和約》絕非一件易事。十七世紀崛起的法蘭西,倒是挽起袖子跟哈布斯堡打, 在歐洲大陸爭鬥三十年。雖打出了威名, 割占了洛林的地,自個卻也元氣大傷,財政瀕臨崩潰。搞得後來小國王路易十四差點沒坐穩王座,一度被投石黨趕出巴黎。

咳咳,連紅衣主教黎塞留對本國的評價, 都是:“法國不適合戰爭。法國人虎頭蛇尾, 一開始顯得熱忱勇敢,但在緊要關頭缺乏耐性和冷靜,最後意興索然,變得比婦女更軟弱”。

至於不列顛島——都鐸王朝成立前綿長的玫瑰戰爭, 曾使得英格蘭貴族銳減, 平民更是死傷慘重,人們對戰爭深惡痛絕;而在瑪麗回愛丁堡親政前, 英法借蘇格蘭長期拉鋸,弄得民不聊生,也使得當地人頗有厭戰情緒。

所以,瑪麗思前想後,總結認為:以“冷戰”之策略, 制造本土外的小範圍戰場,力爭加速拖垮西班牙比較好。

聽起來耳熟,既無情又邪惡?不,國家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這個決策,首先是建立在經濟考量上的。

呃,瓦盧瓦王室就曾經債台高築,欠款簡直是這個年代的天文數字(比起來,英格蘭和蘇格蘭那點赤字簡直是毛毛雨)。真不曉得先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當初怎麽睡得著覺?

雖然近些年,法國努力發展工業,發掘了不少經濟增長點,使得財政大有好轉,國庫逐漸充盈;但戰爭,幾乎從來都是個燒錢的無底洞。

還是要有效率的花錢才行。

工農業是立國之基礎。哪怕目前奢侈品制造與銷售,已讓國君漸漸手頭寬裕;但還有許多有“錢景”的產品,正亟待大量前期投入——

銀鏡產業及伴隨的玻璃制造也還罷了。希望改良抽水馬桶外觀、進一步優化如廁體驗的瑪麗,最近關注的是陶瓷業:如1574年才造出搪瓷的利穆贊,正需要大量經費去提升產品質量;臣下推薦的一位新教徒巴利西,其做瓷釉的水準值得托付全國最大的工廠;利摩日的土壤頗具潛力,完全可以提早開發為瓷器之都……

哦,還有諸多公共設施、道路交通、文教醫衛事業在嗷嗷待哺……再考慮對國土安全、社會穩定的影響……和西班牙的矛盾,最好,始終在本土之外解決。

“西屬”尼德蘭,便是最好的戰場之一。

支持尼德蘭的反叛軍(或者說人民起;;義軍),可以拖累西班牙,影響其稅收,削弱其實力。於是,瓦盧瓦宮廷在“寬赦”科利尼先前各種“不忠不敬”後;兩年前,又出爾反爾,利用他的號召力,將之作為一塊牌打了出去——政府不僅暗中資助他私兵作戰,還默許新一代孔代親王,跟隨其前去為父報仇。

這種反復無常的表現,亦出現在了英格蘭。在瑪麗裝聾作啞、樞密院部分成員暗示之下,享有高額年金的前王夫、克拉倫斯公爵羅伯特達德利,再度以“個人名義”募集兵勇;他甚至親自踏上尼德蘭土地,期望建功立業。不過,現實是殘酷的,這位多年前、曾參加聖康坦戰役的果敢騎士,這回竟因一次偶然的傷口感染,死在了自家戰營。

在公開層面,英法政府抵死不認他們在陸地上確有幹預尼德蘭之行為——盡管西班牙對此心知肚明。而在海洋上,他們也假意和那些不列顛出發的私掠船撇清關系。

多麽虛偽喲。

和原本歷史一樣,英格蘭的“王家海盜”們,神出鬼沒,有時劫掠西班牙,有時回國休養。霍金斯和德雷克在巴拿馬沿岸搶了裝滿銀條的西班牙商船隊,而後就跑回本土來避風頭。英格蘭政府則接受了分贓,幫他們藏匿,甚至派正規海軍學習他們的技戰術。

這些受國家器重的海盜,亦會伺機騷擾尼德蘭。若非對手是那個唐.胡安,他們恐怕不僅在海上打轉、都能直接入侵好幾座城了。

不過,西班牙也僅擁有一個唐.胡安。

這位年輕的名將,被異母兄長腓力二世派來接管尼德蘭時,內心頗不樂意。他已被承認為奧地利親王,他還缺一塊理想的封地,尼德蘭卻只能提供個總督的位置。他喜歡痛痛快快擊垮異教徒,並不喜歡和那些有文化的低地民眾架起炮台對轟。勒班陀一戰的戰果他並不滿意,他一直盼望再度回地中海去討伐奧斯曼人。【注一】

比起他的前任、阿爾瓦公爵父子,唐.胡安眼下幹得還不壞,名聲也要好上幾分。但他本人,已然厭倦這種“剿匪”生活,不時給異母兄長寫信,表達內心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