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魔(第4/5頁)

布萊克來到了建築物的底層,迅速開始探索周圍的情況。室內的所有門都沒上鎖,因此他可以在房間之間自由來去。巨大的中殿是個近乎怪誕的地方,箱形凳、聖壇、沙漏狀講台、共鳴板上的灰塵堆積如山,頂層柱廊的尖拱之間掛著粗如繩索的龐然蛛網,纏繞著簇生的哥特式立柱。正在西沉的太陽將陽光送過拱形大窗上幾乎被熏黑的怪異窗格,灌了鉛似的駭人光線映照著這個死寂的荒涼之地。

窗戶上的彩繪被煤煙汙染得過於嚴重,布萊克幾乎分辨不清它們究竟想表達什麽,但就他能看清的那一小部分而言,他覺得它們非常不討人喜歡。圖案大體而言很傳統,根據他對晦澀的象征主義的一些了解,布萊克認為許多圖案與某些古老的主題有所聯系。裏面有少許幾位聖人,臉上的表情簡直像是在等待責難,有一扇窗戶上似乎僅僅畫著一片黑暗的空間,其中散落著一些螺旋狀的詭異發光體。布萊克從窗戶上移開視線,注意到聖壇上方結滿蛛網的十字架不是普通的樣式,而更像埃及黑暗時代的原始安卡符號,也就是帶圓環柄的十字架。

布萊克在後殿旁的聖具室裏發現了朽爛的桌台和高至天花板的書架,書架上擺滿了發黴解體的書籍。他在這裏第一次感覺到了客觀存在的恐怖事物造成的驚駭,因為這些書籍的標題足以說明一切。它們是黑暗的禁忌之物 ,絕大多數有理性的人類從未聽說過它們的名稱,或者只在隱秘而膽怯的交頭接耳中聽過。這些被懼怕的禁書記載著模棱兩可的秘密和古老得超越記憶的儀式,它們沿著時間長河從人類出現前朦朧的玄奇時代和人類的幼年時期點滴流傳至今。他本人讀過其中的許多書籍:可憎的《死靈之書》的拉丁文譯本、險惡的《伊波恩之書》、厄雷特伯爵所著惡名昭彰的《食屍鬼典儀》、馮·容茨的《無名祭祀書》和路德維希·蒲林所著魔鬼般的《蛆蟲的秘密》。但還有一些他僅僅有所耳聞甚至聞所未聞的書籍——《納克特抄本》《德基安之書》和一部快風化粉碎的典籍,這本書使用了一種徹底無法辨識的文字,但在熱衷於研究異教的布萊克看來,書裏的一些符號和圖畫令人膽寒地眼熟。很明顯,本地經久不衰的流言並非捏造。這個地方曾經祭拜過一個邪靈,它比人類更古老,比已知宇宙更廣闊。

朽爛的桌台上有一本皮革裝訂的記錄冊,裏面全是用某種怪異密碼寫成的篇章。組成手稿的是至今仍在天文學裏使用、煉金術和占星術及另外一些可疑學科自古以來一直使用的常用傳統符號:代表太陽、月亮、諸行星、方位和黃道十二宮的圖案,它們密密麻麻地擠在紙面上,分隔和段落說明每個符號代表著一個字母。

布萊克把這本記錄冊塞進外套口袋,打算以後解開這套密碼體系。書架上的許多厚重典籍強烈地吸引著他,他感覺到了巨大的誘惑力,打算過段時間來借走它們。他思考著它們為何能夠平安度過了這麽長的時間。深入內心、無所不在的恐懼在接近六十年的時光中保護這座荒棄的教堂不被訪客打擾,難道他是第一個克服了這種恐懼的人嗎?

徹底探索過底樓之後,布萊克再次穿過積滿灰塵、仿佛幽冥的中殿,來到教堂的前廳,先前他看見那裏有一道門和一段樓梯,他推測那段樓梯應該通向被煤煙熏黑的塔樓和尖頂,也就是他早已在遠處熟識了的地方。上樓這段路是一種令人窒息的體驗,因為灰塵積得很厚,蜘蛛在逼仄的空間裏活動最為猖獗。這是一條螺旋樓梯,木質梯級高而狹窄,布萊克時不時會經過一扇被塵土遮蔽了視線的窗戶,俯瞰見到的城市讓他頭暈目眩。盡管沒有在底下見到拉繩,但爬向他經常用望遠鏡觀察其尖頭窗的塔樓時,他還是期待會在那裏找到吊鐘或編鐘。然而希望卻注定落空,因為當布萊克終於踏上樓梯頂端時,他發現塔頂閣樓裏沒有任何敲鐘裝置,而且顯然有著迥然不同的用途。

房間面積約為十五平方英尺,光線昏暗,四面墻上各有一扇尖頭窗,從朽爛的百葉窗板之間射進來的陽光將窗玻璃照得閃閃發亮。窗戶上還安裝過密不透光的簾幕,但簾幕已經基本上朽爛。積滿灰塵的地板中央有個奇異的棱角石柱,高約四英尺,平均直徑約兩英尺,每一面上都刻著怪異、粗糙和完全不可辨識的象形文字。石柱頂上擺著一個不對稱的怪異金屬盒,金屬盒帶鉸鏈的蓋子被掀開了,裏面積累了幾十年的灰塵底下似乎是個蛋形或不規則球形的物體,直徑約四英寸。石柱周圍,七把大致完好的哥特式高背椅擺成粗糙的環形,椅子背後的墻上鑲著深色護壁板,七尊漆成黑色、風化剝落的巨大石膏像貼墻擺放,它們不像布萊克見過的任何東西,只和神秘的復活節島上那些意義不明的龐然雕像有些類似。結滿蛛網的閣樓一角,墻面上建有一條豎梯,通向一道緊閉的翻板活門,活門上是沒有窗戶的教堂尖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