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壹夜】青行燈(第3/12頁)

然後事件發生了。

平衡轟然瓦解。

2

怎麽了,平田先生?男人問。

我茫然若失了一陣。

“金額這樣就可以了嗎?”

“啊——不……”

我沒仔細看。我急忙望向明細,但那與其說是明細,倒不如說已經是賬冊了,而且有好幾本,因此無法立刻確定細節。況且我根本不清楚行情。

我不清楚——我坦白說:

“定價——類似定價的數字,這種情況完全無法作為參考,對吧?哎,這本來就是花上百余年搜集而來的東西,貨幣價值——或者說單位本身就有所變動,而且也得把定價換算成現在的價格……”

那樣做意義不大。男人——古書肆說:

“定價是由賣家定的。在工本費上加上手續費等,若是無法回收超過這個數字的金額,就沒有出售的意義。進貨價加上希望的利潤,就是售價,也就是定價。而另一方面,我們古書肆必須優先考慮的是買家希望的價格。這種情況下沒有原價。此外,若是買家心目中的價格比定價更低,就必須估得更低一些。從預估的售價裏扣除希望的利潤,這個價格就是收購價。那份明細上的金額,就是這樣估算出來的金額。”

原來如此,思考程序是相反的。

“舊書買賣中,很多時候折價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貨不一樣,是嗎?”

二手貨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為使用愈久,就愈會損傷或耗減。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價值更低。

是的,與舊貨不同——古書肆說:

“要說的話,與茶具相近吧。”

確實,眼前男人的穿著打扮不像業者,給人的感覺更像茶道大師。不過這只是因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見、成見吧。

“原來如此,不是舊的、汙損的就便宜這麽單純呢,沒辦法機械性地定價。”

“當然,破損的會比完整的價錢更低;但有些時候即使有損傷,仍具有相當大的附加價值。”

“可以當成美術品嗎?簡而言之,類似書畫古董?”

對我這個不懂情趣的木頭人而言,那是遙遠的世界,但我聽說一只茶碗、一幅掛軸要價幾萬幾十萬,有時甚至超出這個價錢。

“正確地說,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聲音十分沉穩,很適合談生意。

“書籍具有形形色色的價值,也和書畫古董一樣,具有美術品的價值。由於美麗的裝幀、出色的封面裝幀畫,有些書籍也被當成物品,視為藝術品。此外,書籍也具有稀少價值。發行冊數極少,或大部分已經佚失,市場上沒有流通,這類書籍容易變得昂貴,同時還有歷史上的價值吧。如果歷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價也不菲。不過還有一個淩駕於這些價值之上的——”

那就是書籍承載的事物——古書肆說。

“承載的事物?”

是指——內容嗎?

“意思是寫了什麽有用的東西,或具有傑出的文學價值——啊,我對文學藝術一竅不通,該怎麽說……”

文學價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舊書,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書不會只因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價暴漲。只是被視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罷了。不過一本書是名作還是劣作,是由讀者決定的,而讀者的標準並不一定。”

是這樣嗎?

“偉大的學者或評論家姑且不論,內容的好壞,不是憑一介舊書商就能決定的。即使文學家不承認它的文學價值,只要有任何一個人想讀它,對業者來說,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將需要與供給放在天平上測量後,為它安上一個合適的價錢而已。決定它的好壞的,是惠顧的客人。”

“那麽你說的內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讀啊——古書肆說著露出微笑。

“因為書籍並不是裝飾品,而是拿來讀的。即使不論水平好壞,有內容,才能算是一本書。”

“或許是吧,但……”

“說到底,書上寫了些什麽,還有那是誰在什麽時候寫的——這些事比美術方面的價值、稀少價值等都更來得重要。比方說,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寫下生平傳記,嗯,印個十本好了。對認識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一本趣味盎然的書;對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寶;但對於一般世人而言,它毫無價值吧。不是絕對價值的問題。無論賣得多便宜,應該……也不會有毫無關系的人去買它吧。”

應該沒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說的來看,買方多麽想要它,然後價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這就是判斷價格高低的關鍵?”

是的——古書肆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