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先驅

古人把鷹叫作鳶,木鳶可能是木頭鳥,也可能是木制的風箏。傳說墨翟花了三年時間做出一只木鳶,飛了一天就壞了,他郁悶透頂:“我還不如一個木匠有用呢,木匠一天能做一個車軲轆,我呢,三年做的東西還用不了一天!”他最聰明的學生公輸般也學著做,公輸般的木鳶飛了三天,墨翟可能是覺得很沒面子吧,就來說風涼話:“木匠做的車軲轆能載五十石的東西,你這玩意兒有什麽用?”公輸般很快就證明它有用—把它放到敵城上空當偵察機,而且據說上面載了一個人。

墨翟和公輸般的木鳶,可能是在木制或竹制的骨架上繃綢子的風箏,也可能是外形像鳥的滑翔機模型。古往今來比較普及的飛行器是竹蜻蜓—把一根竹片削成螺旋槳,下面插一截小棍,兩手使勁搓棍子,或者竹蜻蜓(也是葛洪飛車的原理)把弦纏在上面使勁拉,它就帶動螺旋槳轉起來,產生升力。這是一種微型直升機,我們小時候也玩過。

禦風而行曾經是全人類的夢想。達·芬奇是西方的夢想家,他相信鳥是一種按數學原理飛行的機械,人要飛起來,只需要仿制鳥的一切—除了生命。於是他制造了撲翼機。為了讓大自然把它當成真正的翅膀對待,還特意紮上羽毛。他讓學生背著它從山上跳下去,可以想象那孩子有多害怕。

西方最著名的飛行夢想家就是達·芬奇,這是他設計的撲翼機

這種事在全世界發生著。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朝廷招募勇士去征討匈奴時,一個人渾身粘著羽毛,背著“通引環紐”的翅膀來應征了,他說他能窺探匈奴軍情,結果,“飛數百步墮”。那也就不錯了。《資治通鑒》記載,北齊暴君高洋逼一群死囚乘席子做的風箏從金鳳台往下跳,那金鳳台有六十七丈高,一個叫元黃頭的人隨風飛出了城墻,其他人都摔死了。高洋要殺的恰恰是元黃頭。

據說張衡做過一只木雕,腹中有機關,能飛幾裏遠。沒有更多記載,不知那機關是什麽樣的。東晉的煉丹術士葛洪卻留下了關於飛車的技術資料:“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引其機……上升四十裏,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罡,能勝人也……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翅,不復扇搖之而自進……龍初升階雲,其上行至四十裏,則自行矣。”(《抱樸子·內篇·雜記》)這就是說,飛車上的機關由一把劍控制,人坐在車上把劍拉來拉去,飛車就能上天,等它升到四十裏高,就省事了,它會像老鷹一樣滑翔,高空的氣流是很強的,龍飛到這麽高也不用再搖尾巴。其實這也是信天翁的狀態。

戰國時代的《山海經》講到“奇肱國”,“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到晉代,詩人張華突然為這一幻想添加了飛車:“奇肱民善為軾杠,以殺百禽,能作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至,吹其車至豫州,湯破其車,不以視民。十年東風至,乃復作車遣返。其國去玉門關四萬裏。”(《博物志·卷二·外國》)這也許對同時代的葛洪有啟發。後人為《山海經》補畫的插圖,就把奇肱國人畫成駕飛車的樣子。

《山海經》中的禦風而行

火藥又燃起了人們飛天的希望。明朝一位官員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支載人火箭,那是一把椅子,後背上滿滿地插著禮花,那官員坐在椅子上,手裏舉著兩個大風箏,他的助手們從背後點燃禮花,然後在一陣轟鳴、火光和煙霧中,他消失了。美國科學家Herbert S.Zim在《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講了這個故事,James Macdonald又把它畫了出來。

James Macdonald所描繪的明朝“載人火箭”,此事完全是從西方人的記載中得知的,按照音譯,此人可能叫“萬戶”,死於這次嘗試。1970年在英國布賴頓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議上,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正式以他的英文名命名—Wan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