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月陰歷三日(第2/5頁)

挖掘石棒根部,竟挖出人骨的例子還有別的。

小友村的蝦夷冢就是一個例子,據說綾織村還有其他兩個例子。

十三

前往宮守村小字中齋的路旁有一尊石神。

據說是乳神。應是能保佑產婦順利泌乳。

傳說在過去,有名尼僧不知何故,變成了這尊石頭。

至於是因為什麽樣的經緯而變成石頭,並未流傳下來。

七十四

土淵村小字山口的南澤三吉,家裏的屋內大人(譯注:原文作“オクナイサマ”[okunaisama],漢字或作“屋內樣”或“奧內樣”)是一幅佛畫掛軸,上頭的圖樣幾乎就像是阿彌陀佛。不過傳說看了這幅掛軸眼睛會瞎掉,因此沒有人可以看它。

大同家也有一樣的掛軸,但還有一尊木像的屋內大人。南澤家只有掛軸而已。

不過據說兩家都還附有另一幅掛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

某天晚上,南澤家遭了小偷。

宵小趁夜深時分潛入客廳,將財物放入大箱背起,準備逃跑。然而卻不知為何,手腳突然動彈不得。小偷就這樣以背著箱子的姿勢,僵固在客廳直到早晨。天亮以後,南澤家的人發現小偷,大吃一驚,但仔細一看,那小偷竟是街坊鄰居。家人要他放下贓物快滾,不予追究,但無奈小偷無法動彈。

他既無法放下箱子,也無法走動。

眾人都訝異是怎麽回事,忽然留神一看,發現佛壇的門打開著。

家人認為這是神明的旨意,在屋內大人前供上燈火,要小偷為自己的罪行懺悔。小偷誠心致歉,四肢才總算恢復了自由。

這是距今八十年前的事。

七十七

遠野有許多人家祭祀禦白大人(譯注:原文作“オシラサマ”[oshirasama],無漢字),這種神明有個廣為人知的由來。

不過每一塊土地流傳的內容似乎都有微妙的差異。

附馬牛村也流傳著幾種版本,以下試舉一例:

天竺一名富翁的女兒嫁給了馬。

富翁恨極此馬,遂將其宰殺,剝皮之後掛在松樹上。

女兒前往掛了馬皮的松樹下,思戀馬而哭泣。

結果懸掛在枝頭的馬皮對那哭聲起了反應,自行飛動,落下來裹住女兒的身體,飛上天去了。

遠野鎮上流傳的版本又不同:

以前某個鄉下地方住了一對父女。

女兒嫁給了馬。父親盛怒不已,把馬綁在桑樹下殺掉了。

女兒悲痛欲絕,剝下死馬的皮,用那皮造了小舟,操著桑木做成的船槳出海去了。

但女兒仍哀痛不已,最後終於悲傷至死,屍身漂流到某處海岸。

傳說從那艘馬皮舟和女兒的屍首冒出來的蟲就是蠶。

土淵村一些地方流傳的版本,又有些不同。

直到父親殺馬的部分都一樣。

女兒看到父親殺了馬,悲痛已極,說:

“事已至此,我不能繼續待在這個家了,但我會安頓好爹往後的生活再離開。春季三月的十六日早上,請爹在黎明起床,看石臼裏面。裏面的東西應該可以養活爹。”

然後便隨著馬的屍首一起飛上天了。

到了那一天,父親照著女兒說的看石臼,發現裏頭冒出許多有馬頭的白色小蟲。父親用桑葉喂養那蟲,據說這就是養蠶的開始。

七十九

遠野地方的禦白神祭典,主要在正月十六日舉行。

唯有此神,祭祀一事稱為“遊樂”。

像是山口的大同家,祭日當天,該戶人家的禦白大人的眾養子會從各地帶著大鏡餅(譯注:做成扁平圓狀的年糕,因肖似鏡子,故稱鏡餅。一般大小兩個重疊在一起,拿來供奉神明)前來。清晨,從幽暗的內廳佛壇取出熏得漆黑的舊箱子,由該戶人家擔任齋子(譯注:イタコ[itako],日本東北地方的巫女,能降靈為死者或遠方生人發聲。屬於巫覡宗教[Shamanism]系統。因有別於日本神道教之巫女[miko],故譯為齋子)的老奶奶親手打開,取出一年只有這一天能見光的神明。被取出的禦白大人由集合而來的養女和婦女穿上嶄新的紅花染布,並施以一年一度的化妝。頭部要撲上白粉,但如果家裏沒有白粉,養子也沒有帶來,有時也會把米粉溶入水中,代替白粉塗抹。

禦白大人換好衣裳,頭部抹上白粉後,便被擺飾在神壇上。

接著用養子帶來的鏡餅做成紅豆麻糬,供奉神明。養子們也會一起分享這些紅豆麻糬。禦白大人特別喜愛紅豆食品。

供奉完紅豆麻糬後,就進入禦白大人的遊樂時間。

齋子老奶奶慢慢地拿起神體,使其遊樂。

唱著自古流傳的禦白大人遊樂的歌曲,令禦白大人活動。

這些歌曲先是陳述神明的由來,告慰神明,然後由會唱的女孩合唱一些短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