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月陰歷十三(第2/4頁)

將切成小塊的年糕放進木量鬥,趁著還有天光的時候,叫孩子們拿著去喊烏鴉。

村中各處都可以聽到孩子們的歌聲:

烏鴉來呵

給你紅豆年糕吃

快來呵

鴉群就會不知從何處飛來。

那景象就好像烏鴉也知道這一天,等著聽到呼喚一樣。

二百八十二

小正月會掛上“八稻草人”(譯注:原文作“ヤツカカシ”[yatsukakashi],無漢字)

這是一種驅魔儀式,叫作封窗。

將嫩栗枝裁成五寸長,穿上切成小塊的年糕、魚、昆布,等等,再插在房屋的入口或窗戶等處。

二百八十三

小正月也會做一種叫“拖海鼠”的活動。

用繩索綁住馬鞋(譯注:以稻草、皮革或和紙制成,保護馬蹄的鞋子)拖曳,在房屋周圍還有屋內緩步前進,並一邊大喊:

“海鼠大王駕到,田鼠大王換領土!”

這是驅逐田鼠的咒法。

二百八十七

小正月的活動裏,“稼鳥”(譯注:原文作“カセギドリ”[kasegidori],無漢字。形態與東北地方的奇祭“加勢鳥”[kasedori]相似)活動是最為粗暴的。

這是模仿雞的活動。

不是各家舉辦,而是整個地區的活動,因此需要全村討論決定。依照商議結果,每戶派出一名年輕人,依聚落編成總共二三十名的小組。

年輕人肩部綁上用稻草做成的蓑衣“奇態”(譯注:原文作“ケンダイ”[kendai],無漢字。語源不明),頭戴白色鬥笠,各個手持棒子。棒子前端或中間綁上稻草段。

各組人馬打扮成這種模樣,攻入村中的富裕人家,索求年糕。而且不會在自己的聚落行動,一定要攻打別村。同時他們還會另設迎擊小隊防備,以埋伏其他村子的稼鳥。

稼鳥首先攻向鄰村的代表性富家,所有的人一起在屋檐下彎腰,模仿雞的動作,然後將帶來的五升大量鬥擲入屋子裏。

規矩中,被擲入量鬥的人家,必須裝滿年糕後再端出來。但這時要用鐮刀割下量鬥一角再歸還。這叫作“割量鬥”。

不過稼鳥無法輕易得到拿出來的年糕。

因為遭攻打的富家所在的村子年輕人,會用淺盆裝水潑稼鳥的頭,不讓他們得逞。

以潑水為信號,打鬥開始。

就這樣不斷地重復,賺取年糕(譯注:日文中的賺取[稼ぐ,kasegu],可能就是稼鳥的語源)

此外,當不同聚落的稼鳥在街上狹路相逢,也會發生打鬥。

碰上的時候,雙方要先彎腰模仿雞的動作,然後再開打。打贏的話,就可以搶走輸的一方得到的全部年糕。

聽說現在因為警察會管制,所以沒有過去那麽熱鬧了。

二百八十四

同樣在小正月這天,會進行打果樹的活動,祈求結果豐收。在遠野地方,把這稱為“持切”(譯注:原文作“モチキリ”[mochikiri],無漢字)

首先,一個人用斧頭敲打院子裏的樹幹,說:

“不結好果子,就把你砍掉。”

另一個人則應答:“我一定會結出好果子,請高擡貴手。”

二百八十五

立瓠的儀式,是在栗樹枝插上削細的胡桃嫩枝,綁上馬鞋等吊掛起來。

這是用來祈禱當年的瓠瓜和南瓜豐收的。

這也是小正月的活動之一。

二百八十一

小正月到了向晚時分,當夕陽將雪景染得一片艷紅時,家家戶戶就會開始進行“彌六郎”(譯注:原文作“ヤロクロ”[yarokuro],無漢字)儀式。

該戶家長拿著裝了豆殼、蕎麥殼等的量鬥,一邊撒,一邊從玄關到大門口往返三次。

這時要高聲唱著:

彌六郎飛來了,金錢財寶也飛來了。

是有馬的大人嗎?還是有牛的大人?

豆殼熱騰騰,蕎麥殼也熱騰騰。

據說“彌六郎”指的是一個叫遠野彌六郎的諸侯。這名諸侯被命令更換領地,從八戶遷到遠野時,當地人民為了慶祝新主公到任,舉行儀式,遂流傳下來。

二百七十一

小正月的夜晚,人們會在葫蘆裏放小刀,一邊“哢啦哢啦”地搖著,一邊訪問各家。這叫作“斫納莫米”或“斫火斑”(譯注:原文分別是“ナモミタクリ”[namomitakuri]、“ヒカタタクリ”[hikatatakuri]。納莫米即火斑的方言)

(譯注:原文作“タクリ”[takuri])是方言,剝下的意思。

一整年都坐在火爐邊烤火,懶得工作的人,兩邊的小腿會烘烤出紫色的火斑來。他們就是要找上門來,用小刀剝下這些懶鬼的證明。

人們來到門口,喚道:

“斫火斑,斫火斑。”

屋內的人就會應說:

“看,斫納莫米來了。”

然後要女兒們端出年糕賠罪懺悔。家裏有寶貝女兒的人家,會更恭敬地賠罪。因為有時候斫納莫米會特別盯上那樣的女孩,斫她們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