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彗星(第2/5頁)

為了同時做好兩項工作,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當他不用窩在壁櫥大小的辦公室裏寫寫算算,或是在儲物倉中清點成千上萬的工具和用品時,他便會帶上錄像機四處溜達。他會抓緊一切機會采訪每一個人,有時同時采訪好幾位,有時則是一對一。操作挑戰者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共有二十人,但不是每一次采訪記錄都值得傳送回地球,他們當中有些人說話太過專業,有些人不善言談,還有一些則完全不願配合。但他至少沒有對他們表現出明顯的好惡——起碼他自己是這麽想的——沒有厚此薄彼,有失偏頗。可現在,這些已經不重要了。

他想知道馬頓斯博士會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勢,這位天文學家是最難相處的人物之一,但他提供的信息總是很有幫助。皮克特突然生出一股沖動,他翻出早先采訪馬頓斯時的錄像帶,把它插進錄像機。他知道自己是要通過回顧過去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心裏也清楚,只有這樣,他才能說服自己相信這次旅程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次采訪馬頓斯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他手中拿著毫無重量感的麥克風,身體隨著通氣孔中湧出的氣流微微地晃動,幾乎被對方催眠而有些精神恍惚。但沒有人會因此怪罪他——馬頓斯博士的聲音平緩柔和,天生就有令人放松的功效。

當時,他們在彗星身後兩千萬英裏之遙,但距離正在迅速縮短。他在天文觀測室裏堵住馬頓斯,向他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你好,馬頓斯博士。”他開口問道,“請問蘭德爾彗星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成分很復雜。”天文學家回答道,“隨著我們遠離太陽,它的組成還將發生變化。但彗尾主要包括氨氣、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氣、氰氣……”

“氰氣?那不是一種劇毒氣體嗎?如果地球一不小心闖進彗尾,會發生危害嗎?”

“不會的。盡管彗尾看起來很壯觀,可它實際上相當於真空狀態。就算是地球那麽大的體積,其中包含的氣體含量也不過火柴盒那麽一丁點兒。”

“就是這麽稀薄的氣體,造就了如此偉大的奇觀?”

“沒錯,同樣是這麽稀薄的氣體,還引發了炫目的電離現象。彗尾之所以會發光,是被太陽用帶電粒子轟擊的結果,這就像是宇宙中的霓虹燈。我敢說總有一天,地球上的廣告商會如夢初醒,找到在整個太陽系中投放標語的方法。”

“這個想法太讓人沮喪了——但我想有些人卻會聲稱這是實用科學的勝利。讓我們暫且放過彗尾好了,請問我們還有多長時間才能抵達彗星的中心——我猜你會稱之為‘彗核’?”

“嚴格意義上的‘抵達’需要很長時間,大概還要兩周,我們才能進入彗核。飛船先要飛入彗尾,一點點地接近,接觸彗發之後還要繼續深入一段距離,再經過兩千萬英裏方能抵達彗核,我們事先已經計算過了。但你要知道,首先,彗核實際上很小——直徑不會超過五十英裏;其次,它並非實體一塊,可能是由幾千個小碎塊組成的,就像一團密集的雲霧。”

“那我們能夠深入彗核嗎?”

“抵達之後才能知道。為了保證安全,也許我們只能在幾千英裏以外,通過望遠鏡進行觀察。但從我個人角度說,如果不能深入研究,我會很失望的。你說呢?”

皮克特關閉錄像機。是啊,馬頓斯說得對,他也會失望的,尤其是在當時看不到任何危險的情況下。實際上,彗星本身沒有任何危險,真正的危難來自飛船內部。

蘭德爾彗星已經開始遠離太陽,一路還在噴發聲勢浩大卻又異常稀薄的氣幕,挑戰者號穿行其間。如今,他們已經接近了彗星內部的核心密集區,但周圍幾乎還是完美的真空地帶。明亮的霧氣彌漫在挑戰者號周圍,延伸開去足有數百萬英裏,卻絲毫阻擋不住來自遠方的星光。他們正前方就是彗核,它就像一團模糊但卻璀璨的微光,仿佛勾魂的鬼火,引誘他們繼續向前。

電磁幹擾現象在飛船附近時時發生,一次比一次猛烈,幾乎完全切斷他們與地球之間的聯絡。飛船的主無線電平台自始至終只能收到一個信號,在過去幾天裏,他們只好通過摩爾斯電碼將“OK”發送出去。等到他們遠離彗星飛回家鄉時,正常通訊應該能夠恢復,但現在,他們處於孤立隔絕的狀態中,仿佛回到了無線電發明之前的年代。雖然很不方便,但也僅此而已。實際上,皮克特反而很喜歡目前這種狀態,他有了更多時間用於案頭工作。挑戰者號正在駛向彗星的核心,在二十世紀以前,即使在夢中,也沒有哪個船長敢想象這樣的航程。但核查食物清單,清點供給數量這樣的工作,還是得有人來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