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送龍(第4/5頁)

“是,建其棱堡,二百五十戶,正好是日出而休,日落而入堡之地。”

蠻司讓出百裏之地,也並非好意,方信要軍屯的消息並沒有隱瞞過人,他們的思考就是——你現在躲在了高高的三洞關內,無可奈何,搶無可搶,但是你軍屯,總要出關吧,那就是任憑魚肉了。

不過方信自然明了,他很幹脆,根本不建農村農舍——直接建一個城堡。

棱堡,原理就是菱形棱角,使城門、城墻、通道都得到了完美的掩護,交叉火力,相互掩護,把死角完全消除還大大擴展了防禦線。

地球歷史上無論是明軍還是清軍面對這種東西時,即使攜帶大炮他們的選擇也都是長期圍困,最後靠饑餓和疾病迫使守軍投降,在遠程攻城重炮出現前,這種棱堡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攻克”!

一個基本棱堡,容納千人而住。又有數百人守衛,可使數千人無法攻克。

關鍵是,這種棱堡建造的費用並不算高,而且也省了各戶建家建戶以及建村子圍墻的工夫,相比之下,還是合算。

最重要的是,方信采取了中國古代塢堡,或者說西方領主堡的經濟政治模型。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末年,強宗豪族就開始建築塢堡,南北朝時,塢堡壁壘更是遍布於北方地區。

其政治經濟特點是,百姓根本沒有正常的各家各戶獨立模型,全部居住在塢堡內,很有一些共同體的色彩,耕作的範圍是塢堡四周,日出而耕,日落而休,一旦遇到危險,可全數退入塢堡。

在五胡亂華,胡人肆虐時,也難以輕易消滅塢堡,保留了漢族元氣,現在,就取這個功效了。

姜清柏又繼續稟告地說著:“一營設一堡,是以設100營堡,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

地球上,滿清曾有八旗制度,實際上在方信看來,和軍屯的編制是一模一樣,可所謂是滿清的屯田,現在這蠻王采取的制度也差不多,因此就是雙方都采取同樣的政策了。

不過,方信背後到底是整個帝國,有六千萬人,與之相比,蠻人不過六十萬,要想真正對帝國造成威脅,必須等二代人後,起碼繁衍到一百五十萬人左右。

這本是氣數,所以大楚五十年後亡,而西南龍氣五十年後有成龍之機。

“恩,這事就這樣決定,田地不足,並不為患。”方信聽了,淡淡說了一句:“以後收復的土地多了,就可將百姓遷移過去,現在就姑且如此。”

姜清柏眉字一展,說著:“大人說的是,現有十數萬流民,可設100營堡,出兵二萬五千人,正好補充各鎮各衛,就不知道朝廷,什麽時候許了,現在流民無田無地,饑寒交迫,易生事端啊!”

“我想朝廷不會不許,朝廷也知流民十萬易生事端,敢不慎重麽?”方信一笑說著,他有三鎮五衛的編制,足兵八萬,現在有四萬兵,就算軍屯三十萬人,也不過正好湊足這八萬人,也差不多解決一半糧餉,不至於超過朝廷的底線。

嶽名時在馬上坐得端端正正,神色不動地聽著方信和他的幕僚說話,文官的事情,武將向無插口的余地,等說完了,才說著:“屯兵雖然不如正營兵,不過末將來看,也可解決一些糧草,各鎮各衛也可補充兵員,不至於到現在,一半都不足。”

三鎮五衛,現在編制都只有一半,嶽名時也只補充了七成,並且淘汰了許多老弱,這些將官自然有所不滿,聽他如此說,方信只是一笑,說著:“兵要精不要濫,不能打仗的兵要他作什麽?不如留到後面耕田去。”

嶽名時雖然有些不以為然,卻也沒有多說,只是應著:“是!”

方信主持一年多來,大體上公平,並無違制之處,雖然提拔時,按照親疏稍有幾分差異,但是這本是官場的潛規則,不要說在三洞關,就是說到朝廷上,也沒有任何問題。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封疆一方吏,這本是常情,只要沒有赤裸裸破壞朝廷體制,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就已經是公忠體國了。

方信見了嶽名時那略帶桀驁的神色,心中也不以為意,不必心腹,只要他們基本上能聽號令就可以了,甚至不聽號令的,也要留一個二個典型來——大楚龍氣不衰,敢於急進者唯有死路。

這就是為什麽地球上,同樣山海關,袁崇煥於崇禎元年四月上任,到崇禎二年十二月就被下獄,不過任期一年加八個月。

而崇禎四年八月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直到崇禎十七年被封平西伯,前後十四年都鎮守邊關,並無絲毫問題。

何也,無非就是緩急,像袁崇煥這種一上任就收買軍心,使一年內將士聽命的人,不死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