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崇禎五年的尾聲(二)(第3/4頁)

尤其是在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畿地區,更是佛寺林立,梵聲陣陣,當地百姓至少有九成九信佛(同時還拜著其他亂七八糟的許多雜牌神靈),其中真正虔誠的佛教徒也能占到三成以上——其中武裝力量最龐大,領地最多,在後世知名度最高的佛教勢力,自然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本願寺一向宗了。而近畿其它寺廟的勢力也並不遜色。尤其是奈良和比睿山這兩大聖地的佛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往往跟皇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自古就有許多皇子和天皇在那裏出家,早在平安時代就對日本政壇有著巨大的幹涉能力。

由於具備著如此龐大而深厚的在朝與在野勢力,即便是掌握國家機器的歷代日本當權者,一般也都對佛教界奈何不得。幸好日本的佛教內部宗派眾多,各有各的教義和綱領,彼此分歧對立得非常厲害,寺院之間通常也沒有明確的隸屬關系,一直難以形成合力,這才未能搶班奪權,把日本變成一個“地上佛國”。

——戰國時代的本願寺一向宗曾經如此努力過,並且一度對武家社會構成過挑戰,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總之,日本的佛教徒們雖然一盤散沙,無法對國家政權構成強力的挑戰,但若是有誰膽敢與整個佛教界為敵,那麽由此導致的結果簡直堪稱噩夢,跟在中世紀歐洲反對基督教的難度也差不了太多。

在日本古代歷史上多次降臨的亂世之中,地方軍閥若是被朝廷定為“朝敵”,倒還沒什麽大不了的,只要打個勝仗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忠臣。但要是不幸被扣上了一頂“佛敵”的帽子,那麽就會如附骨之蛆一般,被一波接一波的佛教徒起義折騰得焦頭爛額。比如那位鼎鼎大名的“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就讓本願寺一向宗掀起的全面起義給折騰得好慘,最後還被一把大火做成了地獄燒烤料理……

——織田信長還只是本人對佛教不夠虔誠,他的部下依然基本都是信佛的,在近畿的遭遇尚且如此焦頭爛額。那麽,當西國和九州這幫正牌的切支丹大名們打進京都之後,佛教界的態度自然可想而知!

事實上,毛利家在出兵之前,已經考慮到京都的佛教勢力強大,故而下令約束軍隊,暫時禁止搗毀佛寺,而是準備在宗教問題上仿照奧斯曼土耳其,實施“溫和政策”,在允許異教徒保持信仰的同時,對他們課以重稅,而對於基督教徒則按人口分配土地,還有各種優惠措施。同時,原本被佛寺壟斷的喪葬墳墓產業,也被教堂所分潤,不再由佛教一家專營——跟西方一樣,日本的教堂也都附設著墓地。

但問題是,即便是這樣的“溫和”政策,也讓眼高於頂的日本和尚們根本無法接受了——在歷史悠久的近畿地區,他們這些佛寺僧團一向都是日本統治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人上人一般的存在,跟青藏高原上那些侍奉活佛的僧官也沒差多少!哪裏受得了這樣的歧視待遇?

再加上許多從九州和西國逃過來的和尚,都在哭訴“切支丹”拆廟滅佛的暴行,於是更是激起了近畿佛教界對這幫基督徒的惡感,認為他們都是跟自己不共戴天的佛敵——要知道,日本的和尚可沒有中國和尚那麽謹小慎微、與世無爭,而是實打實的造反專業戶!多少年跟武士們一路廝殺過來的!

早在平安時代末期,後白河法皇就曾經發動奈良和比叡山的僧兵,跟平清盛的軍隊惡戰過,之後從鐮倉幕府到足利幕府,近畿僧兵一向都是決定日本前途和命運的重要武裝力量,一直要到幕末時代,佛寺的力量才終於沒落下去……而在戰國時代結束不久的十七世紀,日本佛教界的武力顯然還很強大。

如此一來,當毛利家大軍攻入京都之後,結果卻是一腳踏進了火坑,或者說是啟動了一場大爆炸的開關——雖然打著十字旗的倒幕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在佛教界的整體敵視之下,絕大部分朝廷公卿和整個日本皇室都拒絕與毛利家合作,寧可跟著德川家撤往江戶,使得倒幕軍始終無法得到大義名分。

更要命的是,日本兩大佛教聖地比叡山和奈良的幾位佛教界首領,當然也包括軍事鬥爭經驗最豐富的本願寺一向宗,還公然宣布信奉西洋番教的毛利家,乃是天下所有寺廟的佛敵,號召四方的僧侶和信徒與之戰鬥到底,在近畿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宗教戰爭!

於是,整個倒幕軍上下頓時全都坐蠟了——隨著近畿佛教勢力與西國切支丹軍隊的矛盾總爆發,不僅畿內幾個原本態度遊移的小藩,在各家佛寺的幹涉與影響下,從此不得不跟倒幕軍血戰到底。就連倒幕軍陣營內,也有很多不夠堅定的武家勢力發生了態度動搖,開始出工不出力,導致戰局愈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