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太陽墜落(第3/4頁)

“他為什麽這樣?我是說他為什麽這樣看著太陽?”林小菲心中充滿謎團。

“為什麽?”冷淮重復了一句,他意識到肯定無法在短時間內讓這個姑娘弄明白整個事件的緣由。“也許是太陽讓他感到溫暖吧。”冷淮的語氣停滯了一下,仿佛有所觸動,“是的,就是這樣。”

今天可能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永久性改變一顆恒星的位置的日子。再過幾分鐘,當兩束經過精確控制的超高能粒子在兩顆衛星的正中位置相撞的一刹那,某種奇異的效應將瞬間切斷數以億萬計的超流體纖維,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破碎虛空!緊接著,被切斷的超流體纖維將在極短的時間內重聯並收縮為實體粒子。雖然時間極短,但那一刻實際上相當於在太陽側面制造了一處直徑約兩毫米的超流體纖維“盲區”,大約半個宇宙的物質的引力會在這個瞬間通過“盲區”作用於太陽本體上。就像蛛網上的一片碎屑,如果突然剪斷某條蛛絲,碎屑的平衡就會瞬間打破……

“倒計時開始,五十九秒之後發生對撞。”冷淮看了眼筆記本電腦的屏幕,然後俯身在病人耳邊輕聲說了一句。

病人的身軀開始顫抖起來,口齒間發出“嗚嗚”的聲音,黏稠的唾沫從他的嘴角溢出來。韋石掏出紙巾很有耐心地給他擦拭幹凈。病人仍然保持那種奇特的仰望姿態,隨著時間流逝,他的顫抖越來越劇烈,使得輪椅也跟著晃動起來。林小菲禁不住擔心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會抖散架。

電腦屏幕上的倒計時停在了00:00。

原本劇烈搖晃著的輪椅猛然停止下來,病人的頭斜搭在了肩上。冷淮轉過臉來,與其他幾個人對望,他們的神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林小菲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瞬間,一定有什麽非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了。

接下來的時間裏,沒有人說話,靜到能聽見微風劃過的聲音。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八分鐘之後,原本非常清晰的電腦屏幕上突然只剩一片雪花。整個世界很安靜,聲音肯定存在,但似乎無法被感知。

過了一會兒,屏幕上恢復了顯示,一連串數據被傳送過來。冷淮看著那些數據,很難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兩千四百年前,《列子·湯問》篇裏曾經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一個說太陽早上近而中午遠,理由是早上太陽大如車蓋而中午小如盤盂;另一個說太陽早上遠而中午近,理由是太陽早上清涼而中午灼熱。結果孔子無法做出評判,於是兩個孩子嘲笑他:“誰說你知識淵博呢?”現代略懂科學常識的人也許會說,答案應該是中午的太陽更近一些,理由是由於地球自轉的關系,站在地球表面的人中午離太陽的距離比早晨大約要少一個地球半徑的距離。但這個結論並不嚴謹,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非正圓而是橢圓,同時還要考慮到地球不同緯度的差異。所以對於北緯四十度的北京地區來說,每年從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其余時間則相反。

在科學昌明之前的蒙昧時代,人類對於自然的諸多認識大多數都同《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一樣,不過是直覺造成的幻象。就像人們常說夕陽西下,其實億萬年來太陽從來就沒有落下去過,這不過是人們隨著地面倒旋產生的錯覺。

但這一次的落日卻是不同的。對撞發生的瞬間,位於地球軌道和太陽遠軌道上的眾多探測衛星,以及“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等人類所能使用的所有觀測工具都對準了太陽的方向。現在這些來源各異的數據已經陸續返回,雖然最終結果還需要一些時間核實,但基本的效應結果已經出來了。

0.00000053毫米至0.00000054毫米。也就是說,與正常情況相比,太陽出現了位移。

這是個很小很小的數值,大約是人類頭發直徑的十萬分之一,只有通過最精密的多普勒效應設備才能被感知。但是,如果考慮到作用的目標是一顆重達兩千億億億噸的恒星,這又是一個大得離譜、完全不可思議的數值!

此時正是東半球的黃昏,天台上的這群人正在倒旋著遠離太陽。相對於他們的視線,撞擊發生的位置位於太陽頂端。對於這群人來說,在“盲區”出現的那一瞬間,太陽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人類面前墜落了。

“我覺得教科書應該改一改。”韋石突然開口。在眾人的沉默中,他的聲音顯得很突兀。

“你指什麽?”冷淮轉頭看著這個半大孩子,他記得自己剛才操作電腦時韋石一直在旁邊沉默地注視。

“教科書上描繪的太陽系和銀河系的示意圖都是橫向擺布的,其實旋轉九十度更好一些。”

冷淮猛地一驚。的確,教科書裏的太陽系示意圖總是橫向展開的,太陽在中間,行星軌道分布左右。但實際上除了在兩極地區之外,真實世界裏沒有人會看到那樣的圖景。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生活在中低緯度地區,他們眼中真實的太陽系其實是豎立著的。這樣看來,教科書裏的描繪很容易產生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