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設施的使用狀況(第5/19頁)

二〇〇八年上海旅行公司推出的方案可以說是觀光宇宙飛行計劃的巔峰。他們計劃讓三名乘客搭乘中國航天局已成功發射六次的載人火箭和宇宙飛船體驗繞地球四周為期半天的完美宇宙飛行。但就在計劃進行到還差最後一步時,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導致未能成行。據說,中國政府要在觀光用的嫦娥號宇宙飛船上安裝某種裝置(一說是某種兵器)並進行試驗,在此條件下可以允許民間人士乘坐飛船。可在最後關頭,大家突然被禁止觀看試驗,也就是說要把飛船的窗戶關上。

想親身感受加加林那句著名台詞的三位乘客沒有接受。旅行費每人兩千萬人民幣,約三億日元。自那之後再也沒有乘客願意支付如此巨額的旅費,計劃自然流產了。

對該項計劃抱有濃厚興趣並且一直在關注計劃進展的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二律背反定律。全世界的官方宇宙開發機構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但不會無條件地讓大家用來觀光遊玩。而民間的宇宙企業雖然有夢想也有計劃,但卻沒有最重要的宇宙飛船,而且,籌備費用也高得嚇人。很少有遊客能支付得起如此高昂的費用,而性價比的問題,也像走鋼絲一樣,非常不好說。

一出生就夭折,剛推出就被否決,這一段商業宇宙旅行計劃的歷史,稍微了解一點的人,心中也已經植入了一層深深的無力感。如果不依靠強大的政府機構,想把人類送到宇宙幾乎是不可能的。

很長一段時間內,全世界都彌漫著這種看破本質的想法。隨著技術開發的推進,世界各地的人都變得越來越富裕,人們對宇宙旅行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可是,熟悉這個領域的人都清楚,目前“還”不行。還差一點——成本還得再低一點,科學技術還得再進步一點,每個人還得更富裕一點……殊不知,這個問題永遠都是“還差一點”。

宇宙飛行成本足夠低,普通人也能出得起錢。

人們迫切地想找到一種方法能讓這兩條若即若離的線交匯在一起。

3

大家用構造簡單的懸臂和絞車把嫦娥號從直立狀態著陸的西王母五號上吊下來。這項作業看上去非常危險,但在本系列的宇宙飛船中卻並不稀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也經常使用僅長幾十厘米的小懸臂更換一種模塊。該模塊連接在一種名叫“節點”的連接塊四周,大小和西王母差不多。

嫦娥號裏的四人已經穿好宇航服並完成預呼吸以防止突發氮素潛水病。鳳船長解除加壓,四人走出真空的飛船,落到了月球上。

最先出艙門的妙輕盈地跳到月面。之後依次是鳳船長、走也和馬船員。身著小號橙色宇航服的妙在走也面前雙臂舉過頭頂,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

“唉,一路上真累。關節都痛死了。”

“這就是登陸月球的第一個日本人想要發表的感言嗎?”

“啊?”

妙回過頭來。一雙大眼睛在蒸鍍金的防眩面甲裏若隱若現。

“日本電視局可是在全程直播這裏的通信哦。社長把播放權賣給電視局了,用來補貼經費。”

“真的嗎?不過,一路上真的好擠。”

妙毫不在意包括日本在內全世界有超過一億人正在收聽他們的談話。當初得知妙由於座位安排的關系將第一個登陸月球時,禦鳥羽的宣傳官興奮不已,揚言光音頻就價值不菲。沒想到妙的一番話可能招來中國政府的投訴:“評論我國的宇宙飛船很擠是什麽意思?”。

“宇航服也非常緊,而且很硬,身體包得嚴嚴實實的……如果是裙子就好了。”

妙一口天真的語氣,如同在給日本的歷史課本上,嚴肅的教學段落中搭配散文式的旁白。雖然這身特別定制的宇航服耗資一千五百萬日元,但還是很緊。從俄羅斯引進的金色獵鷹M式宇航服相比前一代奧蘭M式宇航服靈活了不少,但軟質部分還是厚達三毫米,即便是大人也需要一定力氣去屈伸關節,更不用說纖弱的妙了。

嫦娥號搭載的攝像頭前,穩穩地站在月面上的鳳船長舉起一只手說道:“呼叫北京,我是鳳。就在剛才,我在月球踏出了第一步,這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的歷史又增添了光輝的一筆。能站在這裏,我感到非常自豪。”

走也抱著胳膊直點頭,但心裏暗想鳳船長的發言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有妙的一番直言不諱的評論在前,恐怕沒人會記住他這句話。

朝西王母五號走來的兩名基地隊員江和崔相互使了一下眼色。

“鳳隊長,我們現在開始西王母五號的水平放置作業。”

“收到。青峰和妙你們倆離遠一點。”

二人遵照指示走開後,四位隊員開始著手第一項困難的作業。

一百米開外的昆侖基地,圓筒形的各個模塊像花瓣一般相互連接起來橫躺著。屆時,西王母五號也會被連接到其中一個角上。但在轉移到基地之前,必須把這個五層樓高的巨大圓筒放倒在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