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設施的使用狀況(第4/19頁)

人類在上個世紀萌發的進軍太陽系的夢想幾乎還未實現。宇宙開發的進程如此之慢,理由有二。

一是,太燒錢。阿波羅計劃,項目總共花費近十兆日元。即便到了二〇〇〇年左右,把物資運到軌道,每噸還要花費四億日元至十億日元不等。發射的成功率也不高,幾乎無人能實現計劃階段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系數。實際發射時,失敗率往往達到好幾個百分點,安全性完全比不上號稱全毀事故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商業航空飛機。為了提高安全防護,各國耗費了大量人力。新開發的技術和材料也被首先用於安全防護,降低成本變成次要考慮的事情。結果,到了二〇二五年,往地面上空三百千米的軌道發送物資,每噸費用還是超過了三億日元。

另外,還有一個更為深刻和根本的問題堵住了通往宇宙的道路,那就是缺少目標。

人類為什麽要飛向宇宙呢?在阿波羅計劃那會兒,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戰勝敵人。當時肯尼迪率領的美利堅合眾國和赫魯曉夫掌權的蘇維埃聯邦陷入冷戰,火箭的開發成為最緊要的任務。誰能率先研發出這種技術,就能直接往對方國家發動核彈攻擊。洲際彈道導彈問世之後,演變成為弘揚國威的手段。兩國爭相發射火箭,幾個月時間就可能交替領先。一番激烈的軍備競賽後,美國率先將人類送出地球,宣告在這場對決中贏得勝利。

自那之後,大家的動機依舊差不多。

天空實驗室計劃、禮炮計劃、航天飛機計劃、暴風雪計劃、自由號空間站計劃、和平號空間站計劃,無一不是蔑視強大敵國並炫耀本國武力的產物。隨著冷戰的結束,這種攀比告一段落。歐洲、日本、印度、中國等勢力追趕上來紛紛發射火箭,宣揚國威的動機銷聲匿跡。

但,此時大家已經喪失了前往月球的熱情。

二〇〇〇年前後,蘇聯解體後,美國力量大大增強,全世界都遭受著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無秩序的浪潮沖擊。所有事情都和費用、利益掛鉤的社會風潮席卷全球,宇宙開發也未能幸免。無人反省宇宙開發的目的本應是追求科學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大家都只顧著發射衛星賺錢。互聯網通信衛星、汽車導航用的GPS衛星、提供詳細地表圖的地球觀測衛星等紛紛擠上狹窄的軌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以盈利為目的而以學術為目的的衛星正被一點一點削減預算。載人宇宙飛船的發射計劃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在浪費錢。另外,由於俄羅斯無法順應資本主義而自身陷入混亂,導致象征東西合作的ISS國際空間站建造過程進展緩慢,還被揶揄連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最終在二〇〇八年,老化的航天飛機和聯盟號人員輪替出現問題,長達半年處於休眠模式,不得不摘下“長期載人”的招牌。

很明顯,問題出在目標的缺失。人類不出宇宙照樣可以活得很好——這個事實極大地阻礙了宇宙開發的進程。如果把投資在宇宙開發上的金錢用於社會福利、教育、和平活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要多宜居有多宜居——這個明顯的事實同時也是宇宙開發反對派極力強調的主張。

但是,宇宙開發推進派也在用事實回擊:如果現在居住的地方建設得足夠好,不需要轉移到其他地方的話,為什麽人類會遍布全世界呢?自從兩百萬年前走出非洲森林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移動。阿拉伯人乘坐三角帆船繞過非洲大陸,橫渡印度洋·蒙古人稱霸歐亞大陸;歐洲人揚帆七大洋;日本人嘗試移居亞洲各國等等。這些人明明有自己的國家,但,人就是這樣,一直想探索外面的世界。

不過,這個主張有一個非常大的漏洞。沒錯,想去的人都去了,這也激勵著更多想去的人去。可是,如果試圖讓不想去的人出一份力,那麽這個主張就不夠充分了。

由於各自主張不同,圍繞著該不該去宇宙的討論始終陷在毫無意義的相互對罵中。時間被無端浪費了,人類也一直停留在地球上。

一部分頭腦聰明、思維客觀的人意識到,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等深思熟慮做出決斷之後再行動。打個比方,單純的討論就像是連船都沒有的人想去隔壁島嶼。水往低處流,只要有船,想走的人自然會走。如果航行花錢,那就造一艘能盈利的船。只要船足夠多,那麽非營利性質的航海便指日可待。

換句話說,現階段只要把人送去太空後能賺錢就可以了。

其實,很久以前,就有人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二〇〇一年,俄羅斯宇宙廳成功斥資兩千萬美金將企業家送到了ISS。但這不是最早的計劃,也不是最大的。在此之前,日本電視局曾將記者送到和平號空間站。美國的一家飲料公司也曾將免費乘坐宇宙飛船作為促銷活動的獎品。美國、歐洲、日本等各國還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案,讓遊客乘坐觀光太空飛船遊覽低高度的宇宙空間,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不切實際的方案非常多,但也有部分方案實現的希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