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應如何學習

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

——[法]帕斯卡爾

人類的成就,從金字塔到登月,都是常識和創造力的集合。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只有同時具有常識和創造力,才能取得這種水平的成就。

——[英]穆裏·沙納罕(DeepMind首席科學家)

終於討論完那些理論的部分了,現在咱們一起說點更現實的話題: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應該如何學習。

事實上,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成什麽樣,可能很多人不關心,或者說只看看電影就夠了,但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怎麽辦,這是關系到生活的重要問題。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很近的未來就會威脅到人類的工作。

我曾經采訪人工智能領域的十來位專家,未來人工智會取代多少人類工作?各個專家的估計有一定差別,但共識是:在未來的10—20年,隨著機器學習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會在各個領域大面積使用,目前的重復性勞作、簡單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未來交給人工智能去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具體有多少工作會被取代還說不清,白宮的報告給出的數字是當前工作的47%,麥肯錫的報告估計是49%,Siri的創始人之一諾曼·溫那斯基估計的數字是70%。即便按最低估計看,也有近一半工作受到威脅,不可謂不嚴重。

我之前的小說《北京折疊》預測了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造成的社會影響,但是這篇小說是2013年寫的,並未完全預測到技術發展的方向,我當時以為受沖擊最大的是底層勞動力,但實際上,按照目前的技術趨勢看,反而是初級和中級白領工作最容易被取代。底層勞動力只有工廠工人容易被取代,服務業的底層勞動力反而很難被取代,因為機器人的靈活性不如人,非標準工作環境會讓機器人無所適從。但是相對而言,很多白領工作因為工作環境簡單、工作內容重復、基本上是與數據和文档打交道的工作,很適合人工智能去做。可以說未來只要是標準化、重復性工作,多數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來做。

當我們的孩子們長大踏入職場,他們面臨怎樣的生存環境?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贊成太具體的預測。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年到二十年的市場和技術環境,肯定和我們今天非常不同。像我自己,是20世紀80年代生人,80年代當我們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是肯定預測不到今天移動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方式的。

我們只能很泛泛地說,未來世界的工作生活必然比現在的智能程度高。不管人工智能是否大量取代人類工作,但至少肯定會成為一種基礎的社會環境。如果不能與智能社會同步發展,就像今天還不會上網一樣,肯定是落伍的。

如果真的出現大量工作被取代的情景,可以預測,未來的工作需求將是兩極分化的。在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工作領域,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少,人員會冗余,職業收入也會越來越低。相反在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或者說全新的就業崗位上,工作機會越來越多,人才越來越搶手,工資收入也會越來越高。人的能力屬性屬於新時代還是舊時代,將對收入水平產生重要影響。

那麽我們該怎樣讓自己和孩子做好準備呢?

在這個問題上,我不希望讓父母們感到焦慮。一說到“做準備”,父母們可能會一下子緊張起來,陷入新一輪焦慮。但是這一次,很可能我們焦慮也沒有用。

我們沒有辦法在專業學科和技術能力上提早布局——事實上,提早布局有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技術的更新換代和轉向是非常迅速的。即便是未雨綢繆,讓小孩從小學編程,但最後的結果可能就像我們小時候學Basic——程序語言,過時的速度是很快的。

我們也沒有辦法給孩子施加危機感和壓力——危機感和壓力能帶來什麽呢?埋頭刻苦和兢兢業業嗎?前面說過了,只需埋頭刻苦和兢兢業業的職業,將會大量被更刻苦的機器人取代。我們即使再想把孩子逼成考試機器,他們也比不過真機器。

那我們能走向另一極端嗎?走向反智的極端?既然工作都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那我們就回到野外生活,不要再學習了,仰賴天地靈氣,可好?

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反智主義。我們確實需要心靈的成長,但不能做反智主義的逃離。主張遠離科技社會的人說,科技蒙蔽心靈,需要遠離。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回避了問題核心。問題的核心是:新科技給我們的心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挑戰。這就好比武功高手遇到的問題,菜鳥並不會遇到。如果退回到狩獵采集的原始時代,確實遠離了那些挑戰,但那不是心靈的勝利,而是逃避了問題。但那有什麽好呢,只是沾沾自喜。人類的認知發展總是向上攀登,所有問題也都是靠更高層次的認知來解決。科學是站在更高維度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斷攀登山峰,風景總是會逐漸明朗。反智主義不但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反而自己給自己蒙上眼罩——從此不可能在更高的山峰俯瞰大千世界。這實際上是一種怯懦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