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應如何學習(第3/9頁)

常識的升級讓我們具有洞察力和世界觀。各方面的常識越豐富堅實,相互之間聯系越清晰,你越能一眼看到各個部分的問題,找到系統性解決方案,理解全局局勢,從而判斷出趨勢。這種系統性趨勢理解和基於過去趨勢經驗的外推不同,它是對多領域知識相互關系的理解,根據各部分關系的走勢變化,對整體趨勢做出判斷。如果只能學習某一模塊內的專業知識,不可能對全局有所把握。這一方面需要知識,另一方面也需要經驗和視野。這不僅僅是單純輸入數據能夠做到的。IBM的人工智能“沃森”幾年前就輸入了維基百科的多學科知識,也在知識競賽中打敗人類選手。但是世界觀並不是碎片知識的堆積,世界觀是世界模型。

世界觀讓我們有跨專業的創新能力。我們能夠從物理和生物的結合中做出蛋白質組學,能把音樂領域理論帶入建築設計,能將政治、經濟知識與生活場景對應,最終以波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產品。構建知識的全景舞台,讓多學科門類知識搭配組合,創建更有意義的事物,這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難以跨越的一步。

創造力

創造力是生成有意義的新事物的能力。它是多種能力的綜合,一方面要求理解舊事物,另一方面能夠想象新事物。對舊有數據的學習和遵循是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但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想象,人工智能遠遠不如人類。

說有意義的新事物,是因為目前人工智能有一種“偽創造力”,也就是隨機制作或統計模仿。只要一個程序,就可以隨機生成一百萬幅畫,或者統計暢銷小說中的語詞和橋段,進行模仿和組裝。但這不是有意義的創造,它們不懂它們創造了什麽。

真正的創造力不是這樣。真正的創造力是對問題的深刻洞察,提出與眾不同的全新的解決方案,或是對想象的極大拓展,讓奇思妙想轉化為可實現的全新作品,或是對人性的復雜領悟,把人心不可表達的感觸轉化為可表達的感人藝術。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感受,就沒有真正的創造力。創造力仍然是人類獨特的能力,它需要太多人類特質做基礎:審美能力、獨特的聯想能力、敏銳的主觀感受、冒險精神、好奇心和自我決定,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切換,最後,還需要對事情強烈的熱愛。

創造力讓人不斷拓展自身的邊界。在越來越大的版圖中,只有慣例的事情交給機器做,人類永遠能在新大陸找到存在空間。有創造力的人越多,新版圖就越大,能夠容納的人就越多。但進入的前提是,需要具備創造力。

人類學習有什麽特點?

“那我們如何獲得未來所需的能力呢?”

我知道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這樣。提到了能力,就要說如何獲得。但在談路徑之前,我想先聊一聊,人類是如何學習的。只有了解了人類學習的獨特性,才可能知道未來我們如何去做。

人類學習的最精華特點,凝結在孩子身上。

人工智能時代,當我們越來越熟悉機器學習,我們也就越來越對孩子的學習充滿驚嘆。我有時候在家觀察孩子的行動,聽她議論周圍的世界,會對她展現的領悟力感到嘆為觀止。孩子是造物的奇跡,他們用神奇的表現,一次次讓科學家感到不可思議。而如果沒有和人工智能對比,我們可能還察覺不到這種不尋常的能力。

傳統教科書上只說如何用獎懲實現教育,只探討課堂的教學法,但實際上,兒童的學習遠遠超越課堂範圍,普通的獎懲也無法限制他。兒童的學習從嬰兒期就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終身。與人工智能的學習方法相比,孩子的學習有一系列非常獨特的學習特征。

總體而言,小孩子和人工智能相比,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別優勢:

以偏概全;

走神;

厭倦;

出錯;

依賴情感;

叛逆。

我先帶大家看一下,為什麽這些特點是人類小孩的優勢。

小數據學習vs.大數據學習

孩子是小數據學習。與人工智能對比,小孩子的學習能力高效得驚人。人工智能學習認鴨子,需要看數百萬張鴨子的圖片,小孩子只需要看兩三張就夠了,下次就能認出來。而且不僅僅是生活中有可能出現的熟悉的事物,小孩子看圖片認袋鼠、考拉——北半球的小孩子可能從來沒機會見到真的——也是一樣高效。

這種能力,可能就和前文提到過的“抽象認知”能力相關。人類記住某些事物,是以非常抽象的方式提取關鍵特征,記憶成“模式”。這是如何做到的,現在還是謎。預言學家雷·庫茲韋爾猜想,人類記憶“模式”是存儲在大腦的三億個柱狀結構中。且不管他的猜想是不是正確,我們只要知道人類的這種模式識別能力的強大,就足以發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