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機器人和仿生人

我從兒時第一次看《禁忌星球》開始就深深地愛上了這部電影,原因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離奇的故事情節、隱形的恐怖怪獸,以及遊客逃進廣闊的地下城克雷爾時的特技效果——這基本上是所有科幻電影裏高空下墜的拍攝原型。另一部分原因是由安妮·弗朗西斯飾演的阿泰拉,也就是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裏米蘭達的對應角色,讓我這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心跳加快。(瀟灑的指揮官亞當斯真的是萊斯利·尼爾森飾演的嗎?)毋庸置疑,還有一個吸引我以及無數其他影迷的角色,那就是莎士比亞筆下不羈的精靈阿裏爾的對應角色——機器人羅比。

羅比是20世紀50年代的經典機器人形象,體形笨重,比一般的生物稍大。它的四肢關節雖然有些奇怪,但隱約能看出點兒人的形狀,還有一個嗡嗡作響、不時低頭擡頭的大腦袋。第一眼看過去,羅比不是個招人喜歡的角色。它沒有五官,也沒有面部表情。然而它是整部劇的靈魂角色,幽默逗趣,戲份也相當重。它後來還在許多影視劇中客串出演[包括美國經典電視劇《神探可倫坡》(Columbo),以及改編於《海角樂園》(Swiss Family Robinson)的電視劇《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

從希臘神話中保衛克裏特島的歐羅巴的機械巨人塔羅斯開始,在科幻作品中,機器人就以不需要人類監控、能獨立行動的人形金屬設備的形式存在。但是,“機器人”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1920年公演的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舞台劇《羅梭的萬能工人》(R. U. R.)中。

“仿生人”和“機器人”這兩個概念多年來常被混淆。籠統地說,科幻作品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區分,仿生人是人造的類人有機物,機器人則是機器設備。“仿生人”的首次使用要追溯到1728年錢伯斯編輯的《百科全書》,這可能要歸功於中世紀的歐洲神學家大阿爾伯特;同時在另一本約翰·梅森·古德編輯的《百科全論》中,它又被稱作肯佩倫的土耳其行棋傀儡。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在《羅梭的萬能工人》裏,“機器人”是有機物;但在《星際迷航:下一代》裏非常逼真的生化人則通常被稱作“仿生人”,雖然它的內部是由電子器械和金屬設備構成的。

在科幻作品中,特別是電影和電視劇裏,智能設備一般都被叫作機器人,除了《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在真實世界中,機器人的發展卻是另外一種樣子。早期的機器人可能的確和科幻作品中的描寫類似,它們是自動機器,在中世紀的時候很常見,能像人或者動物那樣行動,雖然當時的科技水平很低。我們很容易就認定直到精細金屬齒輪裝置出現的19世紀,才有可能產生這樣的自動機器。但事實上,早在16世紀,類似的裝備就出現了。

比如達·芬奇,他以藝術造詣和設計軍事儀器聞名於世,但他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設計舞台布景。在16世紀,人們癡迷於能讓戲劇更加有感染力的動態舞台布景。達·芬奇為《天堂之宴》(Feast of Paradise)設計了一個布景;演員在動態的、和人類大小成比例的太陽系模型中模擬星球的運動。在另外一部戲劇《奧菲斯》(Orpheus)中,達·芬奇設計了一系列可以一分為二的山脈,在被敵人追趕的時候,布魯托和他的隨從們可以在山脈的縫隙中穿行。

達·芬奇的一些設計中包含真正的自動機器。比如,裝甲騎士裏有一系列齒輪和滑輪,使騎士的頭、下巴、胳膊能活動。最奇妙的自動機器則是由佛羅倫薩的商人預訂,在法國裏昂用於弗朗西斯一世加冕慶典的設計。這是一個比普通獅子大一些的機械獅子,它在舞台上大步流星、搖頭晃腦、擺動尾巴。當機械獅子走到國王面前的時候,它噴出百合花噴霧。其實,作為佛羅倫薩的象征,這只獅子是在為法國國王送上百合徽章。

為各式慶典錦上添花的自動機器紛至沓來,有些極其復雜,包括人機合體,還有上文提到的土耳其行棋傀儡。當真正的機器人面世的時候——開始承擔娛樂活動以外的任務——它已和早期的自動機器差別很大。事實上,對一般用途的機器人來說,人形使工作的難度升級。想到本田公司的阿西莫機器人,你也許會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是從很多角度來看,阿西莫不能算機器人。

未成年人大小的阿西莫確實可以像人一樣地走樓梯、招手,但是在展出以前,程序員必須花很長時間來布置環境。阿西莫不能走隨機選擇的樓梯,而必須走提前編好程序的特殊樓梯。人類的兩條腿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已經可以有效地走過不平的地面,同時保持平衡,雖然雙足行走確實是非常不穩定的行動方式。看看蹣跚學步的幼兒你就會理解這一點了。制作一般用途的人形機器人任重而道遠,而且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的機器人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