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機器人和仿生人(第2/3頁)

真正的機器人在工業界已經很常見了,也逐漸出現在普通家庭裏,這沒有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麽復雜。工廠用機械臂組裝汽車,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復一系列簡單的動作。家庭中有掃地機器人或者割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不像人一樣可以高效地完成這些工作,只能隨機移動直到檢測到障礙物(掃地機器人)或走到草地邊界(割草機器人),然後掉頭,再重新來過。

這些真正的機器人一般不會有很多功能,而是專注於某個為它們量身定制的簡單任務。它們無須事無巨細地模仿人類,只要做好簡單的工作即可。當然,機器人不會像現在這樣一成不變。就像移動電話已經從單一功能的大哥大變成現在功能復雜的智能手機,我們也可以期待機器人技術的日新月異。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和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最大的區別可能就在於互聯性。由於無線網絡和互聯網的存在,下一代機器人可能更像螞蟻或蜜蜂,而不是人類。

科學研究需要循序漸進。你也許聽說過能記錄已使用物品和訂購快吃完食物的智能冰箱。但這其實是老式的科幻作品的思維方式。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中堆滿沒用的東西。更明智的做法是使用一個中心調控系統,也許是計算機上的某個程序。這個調控系統可以和所有需求設備或供應設備互動,比如冰箱、冷凍櫃、存儲櫃、洗碗機、洗衣機、咖啡機等。

下面以洗碗機的自動化為例。老式的科幻作品中的想法是,用一個巨大、復雜的人形機器人模擬人的動作(現在暫時沒法實現):把碗放在洗碗機裏,倒入洗碗液,再運行洗碗機等。但是,我們可以想想蜜蜂是如何完成復雜的工作的。它們並非單兵作戰,而是由許多各司其職的工蜂共同完成。每只工蜂不需要為多種不同的工作掌握不同的知識(它們的腦容量也沒那麽大),而是一群工蜂一起合作,采蜜、建造蜂巢、保衛蜂巢,讓整個蜂巢井然有序。

現在我們還不能讓蜜蜂大小的機器人做很多事情,大自然比我們要偉大得多。但是,你可以想象出巴掌大的小玩意兒跑來跑去把東西分門別類地放好的情景。它們的任務也許很簡單,比如把洗碗液倒入洗碗機,把洗衣粉倒入洗衣機,把咖啡豆放進咖啡機。它們沒有其他功能,僅有的功能也不需要太多的智能。但如果這些小器械齊心協力,許多不同的小功能組合在一起肯定比單一的人形機器人更高效。

你也許會質疑在家裏放一堆中小型機器人的可行性,應該把它們放哪兒啊?當然,這樣的機器人可能更適用於大一些的空間,比如辦公場所。然而,這些機器人可以高效地自行歸位,也不會比一個人形機器人占用更多的空間。事實上,所有節省勞力的設備都會占用一定的空間,我們要想辦法更好地收納它們。比如,把墻腳線改成一排機器人存放架,或者把動畫片《貓和老鼠》的鼠洞更改為更適合放機器人的地方。

長遠來看,如果我們能把小型機器人進一步壓縮成蜜蜂甚至是螞蟻的大小,收納就更不成問題了,因為超級小的機器人可以爬到很小的瓶子裏,不會占用太多空間。這樣的小型機器人可能需要生物工程技術,比如制造仿生蜜蜂,而不是機械設備。如果要在這個想法上再進一步,也許我們要考慮一下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非常精細,相當於在納米級別上制造物體,一納米等於一米的十億分之一,或者一英寸[1]的五百萬分之一。科幻作品中描繪的納米技術大多是邪惡的、有摧枯拉朽的力量的、超級精密的器件,小到肉眼不可見,但這些器件聚在一起便會形成所謂的“灰色黏質”——納米機器像洪水一樣鋪天蓋地而來,勢不可當地摧毀包括人和導彈在內的一切東西。在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獵物》(Prey)中,失控的納米機器人吞噬了一切。但是,我們怎麽從現有的技術過渡到納米級別的機器人呢?答案是利用超級小的顆粒,就像肉眼不可見的超級小的二氧化鈦顆粒可以被用作透明的防曬霜一樣。這其中的很多爭議都聚焦在金·埃裏克·德雷克斯勒身上。

德雷克斯勒於1986年出版了《創造的發動機》(Engines of Creation)一書,他在書中提出了“分子工程”的概念,即數以億計的小零件組合成單獨的“分子”或者物質單元,再用這些分子組裝任何東西。坦率地說,德雷克斯勒的這本書是沒有故事情節的科幻作品,不僅因為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和他提出的概念依然差距很大,而且因為這個想法基本不太可能實現。設想用這樣的“分子”來組裝人形機器人。人體(在此是個絕佳的例子)大概有7 000萬億萬億(7×1022)個原子。把7 000萬億個原子組裝在一起組成一個人形物體大概需要1萬億秒,約為3萬年。所以,這絕不是一夜之間能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