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恐龍復活

能讓我不僅記住劇情,還記住當時環境的電影並不多,其中就包括《侏羅紀公園》。部分原因是,我是在城市中心的巨幕影院觀看的這部電影,而不是普通的電影院;更重要的原因是,家長帶著孩子們陸陸續續地離開了放映廳。盡管做了鋪天蓋地的警告,就連導演斯皮爾伯格也告訴觀眾他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看這部電影,但在恐龍的誘惑下,許多家長在沒有意識到這部電影有多驚悚的情況下還是帶著孩子們去觀影。

如果你和中小學老師聊聊,就會知道恐龍對孩子們的誘惑力是多麽大(即便是紫色的恐龍)。這些已經絕種的神奇動物的吸引力仿佛宇宙真理,如果科技條件允許,使恐龍復活,再現《侏羅紀公園》裏的場景將非常受歡迎。現在,我們的科技水平和科幻作品中的恐龍復生還有多大的差距呢?

乍看上去,這是一個完全不可能的任務,想都不用想。要克隆恐龍,我們需要恐龍的DNA(脫氧核糖核酸)。DNA這個無比復雜的超長鏈分子家族,還有稍微簡單一點兒的類似物——RNA(核糖核酸),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核心。DNA的名字聽起來並不復雜,它的組成也比較簡單,有點兒像積木玩具——合理的排列組合會構建出非常復雜的結構。比如,人類的1號染色體雖然不是自然界裏最大的,但卻是人體裏最大的染色體,大概包含100億個原子。

在這些科幻作品中,DNA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分子能決定物種的結構。從最小的細菌到藍鯨,每個生物的細胞裏都包含DNA。生物的細胞裏包含的DNA分子叫作染色體,比如人類有46條染色體,兩兩一組共23對。就像計算機程序一樣,染色體會給生物編碼。我們讓侏羅紀公園變成事實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完整的恐龍DNA,但這談何容易。事實上,我們獲得恐龍遺骸的機會很小。這些令人驚奇的生物在2億年前統治著地球,大約6 600萬年前滅絕,現存最接近恐龍的生物是鳥類。正因如此,我們關於恐龍的知識都源於6 000多萬年前就埋在地下的化石,但化石無法為我們復活恐龍提供足夠的信息。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裏看過霸王龍、三角龍和其他著名恐龍的骨架,但這些完整或者半完整的骨架非常稀少。大多數時候,考古學家只能發現很小的殘片,要像宇宙學家一樣把恐龍的相關信息拼湊在一起,才能得到我們普通人想看到的結果。

“真正”地看到恐龍無疑是《侏羅紀公園》的噱頭之一。我們已經習慣了計算機成像,我們期待看到騎著龍的哈利·波特和遙遠的星空戰爭都像照相機拍出來的一樣真實。在《侏羅紀公園》以前,恐龍的形象都像20世紀30年代的第一版《金剛》電影一樣(不要問我為什麽恐龍和超級大猩猩一樣,動畫師就是這樣設計的)。盡管這些模型由美國特效大師威利斯·奧布賴恩和他的門生雷·哈利豪森精心制作,但它們看起來仍然笨拙、生澀、做作。然而,《侏羅紀公園》裏的恐龍和真正的動物毫無差別,從恐龍在野生動物園與人類的首次戲劇性相遇,到迅猛龍出現在廚房裏的經典場景,一切都是那麽引人入勝。

這種對恐龍準確又細致的刻畫也被用於自然歷史方面的電視節目,就像在BBC(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6集電視系列片《與恐龍同行》裏那樣。這個技術讓我們能進一步享受恐龍帶來的快樂,但也伴隨著潛在的問題。由於有關恐龍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很多細節都是我們猜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只有恐龍化石和其他二手資料,這些證據都不可靠。不只是《侏羅紀公園》,很多紀錄片裏都包含科幻內容。

比如恐龍是什麽顏色的,我們並不確定。我小時候曾經廢寢忘食地制作塑料恐龍模型,我那時候以為它們就是典型的深綠色、棕色或者灰色的。從那時起,就一直有人猜測恐龍的皮膚其實有可能是更復雜的顏色。這絕不是瞎猜。對於一些特殊案例,我們確實能找到一些小規模的證據。但總的來說,對於恐龍的顏色我們還是以猜測為主。與之相似的還有,紀錄片裏對家庭生活和撫育幼崽的描繪,基本上都是毫無證據支持的猜測。在很長時間裏,我們一直以為恐龍是變溫動物;現在我們認為它們應該是恒溫動物,部分原因是它們和鳥類的親緣關系比我們之前預想的更近。

還有恐龍的叫聲。我們都知道恐龍的聲音和公象差不多,但其實這個觀點一點兒依據都沒有。恐龍的叫聲源於科幻作品,而不是考古學事實。還有觀點認為最著名的肉食動物霸王龍其實是腐食動物。隨著時間的流逝,有關恐龍的看法伴隨越來越多的科學發現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依然處於猜測階段。沒有什麽比那些銀幕上的迅猛龍更能說明這一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