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章 維麽拉河(第2/3頁)

牧群在繼續往前走,梅切爾開始簡敘他的經歷。海倫娜夫人、瑪麗·格蘭特和騎馬的旅伴們都圍了上來,坐在一棵大膠樹蔭下,聽牲畜販子講述他的故事。

梅切爾已出門7個月了,每天走大約10英裏路。大約還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走完他那漫長的旅程。途中有30個人和20只狗給他做幫手,其中5個是黑人,他們幫他把走失的牲畜找回來。牧隊後面還跟有6輛大車。趕牲畜的人手中都拿著1.9英尺長牧杖,上面系有用皮條編成的9英尺長的鞭子,在隊列中走上走下,維持牲口的次序,那群狗組成的輕騎兵隊伍則在兩側巡邏。

旅客們都稱贊這龐大的牧群秩序井然,有條不紊,真不容易。梅切爾按牲畜種類不同將它們編排在一起走,那些野性的牛和羊總是不能和睦相處的。羊走過的地方,牛絕對不願意在那裏吃草,所以必須讓牛打頭。把它們分成兩隊,後面是羊群,由20個人指揮,馬在最後作後衛。

梅切爾還特別指出這支牧軍的向導既不是狗,也不是人,而是牛,牛最聰明,被公認為首領。它們十分莊嚴地在前排挺進,本能地選擇平坦的道路,深信自己有權享受別人的另眼相待,人們也特別順著它們,全牧群都心甘情願地聽從它們領導。它們要停,隨它們停下來。歇一會兒後,它們不發出動身的信號,趕它們走也是不走的。

這支牲畜大軍的遠征,規模宏大,雖說沒有色諾芬(1)將軍的指揮,但也真可以載入史冊了。那牲畜販子將自己遠征的經歷講述得很詳細。他告訴大家說只要這支大軍在平原走,一切都不成問題。牲畜白天在沿路吃草,在小溝裏喝水,夜裏睡覺,狗一叫,全部牲口都會很聽話地馬上聚集在一起。但是進了大森林,穿過那片木本含羞草叢就困難重重。牧畜們混雜在一起,或者四處亂跑,萬一有一頭首領走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把它找回,否則,就有潰散的危險。天下大雨更是糟糕,牲畜們不願意走。若是遇到大風,牲畜會嚇得發狂,整個牧群就會紛紛亂竄,潰不成軍。

然而,由於梅切爾機智勇敢,毅力頑強,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他堅持一英裏一英裏地不斷向前走,跨越了好幾個平原和山丘,穿過了一片又一片樹林。除了毅力和機智以外,還必須具有一種高尚的品質,那就是耐性——一種經得起任何考驗的耐性,一種不是堅持幾小時、幾天,而是數周的耐性,尤其趕牲口過河的時候就特別需要有這種耐性。遷徙途中一遇到河流,這牲畜販子就發愁。倒不是渡不過去,而是牧畜執拗著不肯過河。牛一嗅到水就後退。羊也不肯下水,到處亂竄。開始,牲畜販子想等到夜裏把它們趕過去,結果不成;把公羊硬拽下河,母羊又不願意跟著走。後來,讓它們渴上幾天試試看,但那些畜牲寧願不喝水也不肯下河。他又嘗試著把小羊搬到河那邊,希望小羊的叫喚能吸引母親過去,但是小羊盡管咩咩地叫,母親依然無動於衷。這樣,有時一耽擱就是個把月,那牲畜販子對這支咩著、哞著、嘶著的大軍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莫名其妙地將一小隊牲畜弄過河了,但困難又來了,無法使這麽多牲畜有秩序地淌過河,結果,隊伍一亂,淹死不少牲口。

梅切爾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在他敘說故事的時候,牧群已井然有序地走過好長一段路了。他得趕到隊伍前頭去,選擇最好的牧場放牧了。於是,他與哥尼納凡爵士一行道別,跨上駿馬,轉眼間,便消失在一團煙塵之中了。

哥尼納凡一行隨即也背朝著牧群繼續趕路。直到日暮,才到塔爾博特山下停歇下來。

這時,地理學家鄭重其事地提醒大家,今天是12月25日,聖誕節,在英國人心目中這是個盛大節日。不過,司務長並未忘記,因此,他在帳篷裏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眾人對奧比內先生的手藝大加贊賞,這晚,奧比內也將自己的廚藝發揮到了極致。有鹿肉火腿、腌牛肉、熏鮭魚,燕麥餅、大麥蛋糕等。中國名茶隨便喝,還有大量的威士忌和好幾瓶波爾多葡萄酒。大家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喝,簡直就像在蘇格蘭高原的瑪考姆府大餐廳裏一樣。

雖說晚筵特別豐盛,然而,巴加內爾覺得應該還要來點水果。於是,他跑去摘來了一些野橘子。這果子毫無滋味,核咬碎後像辣椒一樣辣,土著人稱之為“毛卡梨”。那地理學家為表示自己熱愛科學,便硬著頭皮將果子放在口中,結果辣得直叫。少校問他內陸沙漠有什麽特點時,他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次日,12月26日,旅行隊穿過了諾通河的肥沃地帶,又過了半幹涸的麥根齊河。天高氣朗,吹南風,天氣涼爽,猶如北半球夏天吹北風一樣,巴加內爾給他的小學生羅伯特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