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荒島上的人 第十八章(第2/3頁)

如前文所述林肯島的鐵質優良,正好可以用來拉鐵絲。史密斯的第一步是制造一種鉆有不同大小的圓錐形窟窿的鋼板用以當拉模板,使鐵絲達到需要的粗細。工程師還在距離大瀑布幾英尺的地上埋了一個結實的架子,在架子上牢牢地固定好鍛出來的鋼板,預備把瀑布作為動力。壓榨機正好閑置在“石窟”裏,只要把卷軸推動就可以把鐵絲拉長並卷上去。這是一項需要十分小心的細致工作。他們事先把做出來的鐵棍銼尖,然後插進拉模板最大的窟窿裏,卷軸邊卷邊把它拉出來抽長,到25英尺到30英尺後就會把它松開,在較小的窟窿裏會依次重復同樣的操作。工程師最後會得到40英尺到50英尺長的鐵絲,連接起這些鐵絲之後,就可以把它從“花崗石宮”一直延伸到5英裏外的畜欄。

裝好機械後賽勒斯·史密斯讓夥伴們來完成拉電線的工作,他則趕去制造電池,拉鐵絲的工作沒有幾天就完了。

需要制造的是一種直流電池。眾所周知,現代電池一般是用炭精棒、鋅和銅做成的。工程師手上沒有銅,找遍了林肯島也毫無結果,只好放棄。煤氣工廠裏的煤去氫之後,再蒸餾所得的石墨就是炭精。然而要花費很大氣力制造出特殊的設備,才能夠得到炭精,大家或許還有印象,在遺物角發現的那只箱子裏就襯著鋅,是用來做電池最合適的東西。

賽勒斯·史密斯考慮成熟之後,決定盡量效仿倍柯勒爾(1)在1820年發明的一種只需要鋅的簡單電池。至於其他的東西,工程師手上已經有了硝酸和鉀堿。

制成這種電池需要利用硝酸和鉀堿的互相作用,它的構造如下:工程師把硝酸放進許多玻璃瓶裏,然後給瓶子塞上塞子,再讓玻璃管通過塞子插進瓶中,在管子下端開出小孔,用裝著粘土的布口袋緊緊包紮著外面,管子則要浸在硝酸裏。工程師事先把植物灰燼做成的鉀堿溶液從管子上端倒進去,使得硝酸和鉀堿通過粘土互相作用。

賽勒斯·史密斯隨後又用金屬線連接起兩塊鋅片,把一片浸到硝酸裏,另一片浸到鉀堿溶液裏,產生的電流就通過瓶裏的鋅片傳給管裏的鋅片。瓶裏的鋅片就成為電池的陰極,管裏的鋅片就成為電池的陽極,每一個電瓶所產生的電流都加在一起就足夠電報使用了。賽勒斯·史密斯這個天才的、簡單的創造讓“花崗石宮”和畜欄之間建立了電報聯系。

2月6日,工程師開始在通往畜欄的路上安裝拉電線用的玻璃絕緣器電線杆。電線在幾天後就架好了,隨時能輸送每秒鐘10萬公裏的電流,電流的回路就是地面。

工程師把制造出的兩套電池分別放在了“花崗石宮”和畜欄,這樣“花崗石宮”和畜欄就可以互通消息,讓一切變得非常便利。

收報機和發報機都很容易制造。把一塊軟鐵繞上導線,就是磁鐵,然後把兩地的電線分別繞在上面。從陽極出發的電流在通過線路到繞著磁鐵的地方時,就會使磁鐵暫時軟化,之後電流就再從地下回到陽極,這樣,兩極之間就能通電。一旦電路中斷,磁鐵的磁性就會立刻消失。只要在磁鐵前面放一片軟鐵,電路一接通就會吸住它,電路一中斷它就會掉下來。做好鐵片的活動裝置之後,剩余的工作就很容易,只要把字母在一個圓盤上寫明,把指針安到一個鐵片上,兩個電站就可以聯系了。

到2月12日一切都已準備完畢。史密斯在這天發了一個電報給畜欄,問一切是否都好,艾爾通的答復讓他非常滿意。高興的潘克洛夫從這天開始,每天早晚都要給畜欄打電報。

打電報有兩個好處:一來他們能知道艾爾通是否在畜欄。二來這樣就不會讓艾爾通覺得寂寞。即便如此,賽勒斯·史密斯每周還是去畜欄看望艾爾通,他也常來“花崗石宮”,每次來的時候,居民們都會熱情地接待他。

居民們在日復一日的勞作裏度過了美好的季節。他們的資源,尤其是蔬菜和糧食每日劇增,從達抱島帶回的那些植物現在長勢很好。

眺望崗的高地上生機勃勃。第四次麥收讓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面粉,誰也不去計算是否收獲到了四千億麥粒。潘克洛夫曾嘗試去進行計算,但是賽勒斯·史密斯告訴他,就算他一分鐘能數三百粒,一個小時能數九千粒,要完成這項任務他也得需要五千五百年,所以善良的水手幹脆把這個念頭放棄了。

白天的天氣很熱,傍晚後因為大氣的溫度受到海風調節,他們就覺得涼了。這期間有過幾場歷時很短的暴風雨,往往是接連幾個小時的電閃雷鳴,來勢洶洶地懾服了整個林肯島。

小島在這段時間裏非常繁榮。

家禽場的住宅被擠滿了,為了把“人口”減少到一個適當數字,居民們就以過剩的“人口”作為糧食。納布和潘克洛夫花費了不少時間去照顧那些剛剛降生的豬崽。一對很漂亮的小野驢出生了,吉丁·史佩萊和赫伯特的坐騎更多了,他們經常騎著野驢出去。赫伯特在通訊記者的指導下已經成為了優秀的騎手,他們也用牲口拉著車往“花崗石宮”裏運送些木柴、煤炭,以及工程師所需的各種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