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荒島上的人 第十九章(第2/4頁)

“當然,”工程師說,“朋友們,既然我們尚有一個機會可以回到祖國,我們就要慢慢等待,若我們錯過這個機會,我們也應該有耐心,看看該怎麽做才是最合適的。”

“無論如何,”潘克洛夫說,“不管我們如何離開林肯島,希望大家清楚一點,那決不是因為我們在這裏過得不舒服。”

“是的,潘克洛夫,”工程師說,“而是因為我們無法遠離這世上最親切的家庭、朋友和故鄉!”

他們商議已定,就不再討論如何造大船往北去太平洋群島,或往西去新西蘭了,而忙著做日常工作,準備迎接到林肯島之後的第三個冬天。

與此同時,大家一致同意在暴風雨到來前,駕著小船作一次環島航行。居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對全部沿海地帶進行過考察,他們還不太了解從瀑布河口到顎骨角,以及顎骨角之間像張開的鱷魚嘴似的狹長海灣的情況。

對於潘克洛夫提出的這個航海計劃,賽勒斯·史密斯完全同意,因為這也正是他所想的。

雖然天氣多變,但是氣壓並沒有劇烈變動,所以他們預測天氣不會太壞,然而氣壓在四月份的第一個星期裏曾一度突然變得很低,待再度上升時一連刮了五六天的大風,之後指針才穩定在了二十九又十分之九英寸的高度上,這對航海有利。

他們讓停在氣球港的“乘風破浪號”備足糧食,準備在4月14日啟程去作一次長時間旅行。

賽勒斯·史密斯把航海計劃告知艾爾通並建議他參加。可他執意留在島上,於是大家決定在航海期間讓艾爾通暫時住進“花崗石宮”。奉命留下來陪他的是傑普,傑普對此並無異議。

包括托普在內的所有居民於4月16日清早登上了“乘風破浪號”。“乘風破浪號”斜兜著西南方吹來的微風從氣球港出發,駛向爬蟲角。島的周圍共有90英裏長,從氣球港到爬蟲角之間的南岸有20英裏長。因為今天的風是迎頭刮來,所以只能靠近海岸航行。

因為離開氣球港之後,只有兩個小時是退潮,在其余六個小時的漲潮時段他們都是逆流而行,所以他們用了一天時間才到達爬蟲角。等船繞過海角時,天色已晚。

潘克洛夫提議將兩帆收縮,繼續緩慢前行,但史密斯主張把錨拋在距離海岸幾錨鏈的地方,以便明天白天能對這部分海岸進行視察。大家這時都希望對海岸進行認真探索,所以他們都同意夜間停航,若天氣不錯,盡量能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拋錨。

這一夜他們就在海角下邊度過,此時風已停歇,萬籟俱寂。這一晚“乘風破浪號”的旅客除水手以外都沒有在“花崗石宮”裏那樣睡得安穩,直到夜很深了才漸漸入眠。第二天是4月17日,天剛蒙蒙亮潘克洛夫就把帆揚了起來,要沿著西岸前進,只要保持著左舷的航向就可以了。

居民們對這一帶的森林海岸非常熟悉,他們曾徒步來這裏進行過探索,然而故地重遊,這裏美麗的景色還是再一次讓他們贊嘆不已。為了把一切看得清楚,他們盡量靠岸前行,因為有很多樹幹漂浮在海面上,他們不得不一直躲閃。為了便於吉丁·史佩萊拍攝風景,船在航行中曾不斷停泊。

海濱的南部和北部差別非常大,一邊樹木繁茂,土地肥沃,另一邊則地勢崎嶇,土地貧瘠!只因它有著荒蕪且雜亂的外表,如同遠古時地質海裏湧出的玄武巖漿突然結晶而成,所以不妨像某些國家那樣稱呼後面這部分海岸為鐵灘。若居民們當初是落在這部分荒島上,他們一定會對這些大石頭感到吃驚!他們在富蘭克林山山頂眺望時,因為立足點過高,並未看到這片峻峭的海岸。現在從海上則能清楚看到,或許這世上再無法找到如此冷清的地方了。

“乘風破浪號”已經沿著海岸航行了半英裏。可以看出,這部分海濱到處是大小不同的巖石,從20英尺到300英尺,高度不等,形狀各樣:圓如塔樓,棱柱形如教堂尖頂,角錐形如方塔,圓錐形如工廠煙囪。北冰洋上的冰山也不及它們形狀千變萬化!有的地方,似乎在巖石之間搭著橋梁;有的地方,是一連串如波浪般一眼看不到頭的拱門;有的地方,是非常雄偉的巨大洞窟;有的地方是一排排可以壓倒任何一座哥特式教堂的石柱、尖塔和拱門。在這片綿延八九英裏的壯麗海濱上,人們無法想象的自然界的天工都應有盡有。

賽勒斯·史密斯和他的夥伴們都看得呆了。他們一言不發,只有托普不管這一套,發出幾聲犬吠,引得玄武巖的峭壁間傳來很多回音。工程師發現托普的叫聲很奇怪,就跟它在“花崗石宮”的那個井口所發出的叫聲一樣。

“我們靠近岸邊一些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