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隱形殺手

2135年的聖誕節才剛過去,或許坐著9只馴鹿拉的雪橇的聖誕老人還沒飛回格陵蘭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環境署,就迫不及待地召開了標注著2136年度的第一次全球科學家聯合大會。世界上一千多名掌握了最前端科學技術的學者共聚一堂,在一起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激烈討論。

五十年後,那次會議被科學界稱為“末日會議”,會議開始的日期,也被定為是地球末日來臨的起始日。名稱固然可怕,結果卻頗有成效,諸多出席會議的科學家最後達成一致看法,承認導致太陽內部活動驟變的原因來自太陽外部:在太陽系的正中心,也就是與太陽垂直的下方,存在一個距離它7光年的坍縮空間,空間中隱藏著一個“暗星系”遺跡,直到今天才被人類發現。

天體物理學家們更願意稱那個神秘又可怕的殺手為“孤星系”,因為截止到末日會議召開時,人們也僅在那星系中發現了一顆已經死亡的恒星(如果用它曾經的名稱稱呼它更加形象)。通常意義上的星系,由數量眾多的恒星以及圍繞它們運動的行星組成,而許多行星又帶有專屬的衛星,比如地球的衛星月球,總之那是些熱鬧非凡的大家族。

科學家們之所以認定死亡孤星所在的空間曾經存在過星系,是由為它建立的數學模型、覆蓋在它表面的宇宙塵埃,以及它所攜帶的微薄大氣層內蘊含的氣體,還有能隨處找到的重力作用後留下的痕跡推算出來的。

盡管太陽誕生至今已高壽五十億歲,比起如幽靈般盤踞在它下方的地獄來客,可謂相當年輕與稚嫩。

從分布在全球各地天文台的射電望遠鏡傳回的動態圖片分析,孤星的年齡幾乎與宇宙相當,也就是到現在為止,它的存在已超過了130億年。

人們基本可以斷定,太陽出現之前,孤星一定擁有過比它更加輝煌的歷史,只可惜孤星質量太大,至少是太陽質量的10倍,以至過早消耗完了蘊藏於核心的氫能量,於是在內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收縮。

收縮意味核心溫度的增高,當高到一定程度,由氦聚變成碳的反應被點燃,且非常劇烈。孤星表層稀薄的物質難以抵擋氦在燃燒時釋放的壓力,於是氦閃持續爆發,吞沒了所有圍繞它運行的行星以及行星攜帶的衛星,於是曾經的星系不復存在。然而也得益於孤星巨大的質量,它自身並未被氦閃摧毀,而是從恒星蛻變成紅巨星,步入衰老期,等待死亡的來臨。

假如孤星就這樣再平靜地度過十億年,然後靜悄悄死去,“太陽”這二字大概充其量就只能成為神話人物的名字,八大行星更不用提,地球人類不會生活在那個叫做地球的星球上,可能會在其他星球從猿進化成人,也可能壓根就沒機會出現。這一層,生物學家也不敢輕易下定論。

可也許正是從孤星膨脹成紅巨星的時刻起,宇宙之神彰顯了他創造新生命的神力:孤星上頻繁爆發的氦閃拋出了一個巨大的星雲團,富含氫分子與重元素的星雲團遠遠飄出去,內部如燃爆般釋放耀眼光芒,將它變成了長度足有幾光年的巨大光球。

五光十色又如夢似幻的光球離開孕育了它的孤星,用10萬年時間飄出了約7光年的距離,這時在星雲密度最大的地方發生坍縮,致密的結構如初形成的子宮胚胎般饑渴地吸收周圍物質以快速成長。致密物質正中的核心開始旋轉,並越轉越快,產生的摩擦力導致核心溫度急劇升高,通過引力作用將星雲壓縮成了一個直徑約200個地日距離的圓形星盤,星盤正中一顆恒星誕生,那正是地球人類常用來寓以希望之意的太陽。

從誕生之日起,太陽核心由氫聚變成氦的運動就從未停止,這個年輕的宇宙生命每秒至少釋放出400噸能量,並產生出大量中微子與強烈的電磁輻射,這就是它不斷向宇宙空間釋放光與熱的過程。

地球的天體物理學家們通過電腦模型的運算認定,太陽將持續以這種速度穩定地釋放能量,直至它體內的氫燃料耗盡,由氫聚變轉變為氦聚變。氦聚變將導致這顆黃矮星劇烈膨脹為紅巨星,就算是紅巨星,它也仍能頑強地支撐很長時間,直至坍縮到中子簡並狀態,並由強大的中子簡並狀壓力抵擋引力坍縮,形成中子星核。只是到那時,地球人類要不已滅亡在太陽的氦閃階段,要不已遷移出太陽系,在另一處宇宙空間開辟出新天地。無論如何,五十億年內地球都是安全的,太陽將始終如希臘神話裏的阿波羅神那樣守護著地球。他們堅定地持有這信念,從未對太陽的忠誠產生懷疑。

可惜的是,地球科學家僅專注於研究太陽,在察覺到太陽內部發生異變之前,絲毫沒意識到在它下方七光年處,有一個潛在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