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第4/62頁)

只要認真監督,使得上下一心,切實從事,要想賺下錢來,並非不可能,而且還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李益的手面很闊綽,事成之後,對每一個協同監工的隸役各按勤惰,作了一次很厚的賞賜。

然後他把那位縣太爺邀到了行館,再度面授了一番機宜,縣太爺滿臉春風地出了門,盡管他的年齡比李益大著兩三倍,入仕的年資也早了幾十年,但是對這個年輕人,他卻有著由衷的佩服。

事在人為,好官也在人為,自己辛辛苦苦、困頓仕途一輩子,卻只保住個平穩而已,可是不進不退,也夠淒涼了、如果家無恒產,回去後難以繼日,他早就想辭官不就了,因為這個百裏候的父母官實在沒什麽幹頭。

少壯時,他也曾下過決心,要好好地奮發振作一番,但是發現阻礙重重,自己的地位太低,地方上豪門太多,要想嚴予執法,有很多人他惹不起,要想屈法而諛人。他也硬不起這個心腸,只得學會了一個拖字,既不得罪豪門,也不昧著良心。

因此。他始終結不起人緣,也建不下政聲,歲歲考績落得平平而已,幾度調任,也只是換個任所,毫無寸進。

比起同年的一些人,他倒還算是夠運氣的,有很多同年比他會做官。爬得快,升得高,可是下場,比他慘,因為他們攀附的靠山倒了,他們也跟著倒下去。

看看人家飛黃騰達時,他也曾心動過,也曾想找條門路鉆鉆,可是機會到了手頭,他又放棄了,因為他能討好於豪門的,定然是地方上糾紛,要他把一個無辜的百姓屈陷去巴結貴顯,他實在又做不到。

但他也沒有膽子敢站在受屈的一方去與豪家抗爭,在他的同年中,他看過很多人,生性鯁直,不畏權勢,但下場卻很慘,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權勢的世界,帝都長安,皇帝家都一直在鬧家務,不是結黨弄權,就是外姓戚臣當勢,像浪潮一般,一批人起來,又一批人倒下。

天子如此,大臣如此,貴族如此,影響著宦途沉浮,沒有人能永遠站在屹立不倒的地位。

那些剛烈的同事很快地就倒了下去了,那些善於鉆營,雖然得意一時,但也倒了下去;只有他,既靠不上那一邊,也沒有人重視過他,反而還能平平安安。

他不是個清官,也不是個貪官,但是多年來,宦囊仍是空空,如果一清如鏡,有很多事會辦不通,如果苛索太多,則立將招致民怨詬誶,因為他管的都是多事的窮縣,地方上略有所入,只夠用來應酬來往貴顯上憲的。

好官很難做,清官不能做,貪官也不能做,他實在是感到困擾了,李益剛來時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手法,使他很感動,很佩服,但也在心中惋惜,這個年輕人才氣縱橫,恐怕難以有善終。因為他看過太多的例子。

直到李益約他到行館秘談後,他方心悅誠服地告辭出來,也深深地感愧自己之所以困頓。

原以為他只是腦筋太死板了一點,他的處世哲學原是做官難,做好官更難。但是李益卻推翻了他的看法。

李益的結論是做清官難,做貪官也難,前者可以致名,後者可以獲利。可是都過於偏。

清官容易致名,但也容易得罪人,獲罪當道,災禍立至;貪官必然枉法,觸法必將獲罪。

李益教他做的是一個能吏,取有余以補不足,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易,因為最難的是如何辨別,何者為有余?何者為不足?兩者如何協調,又用什麽方法將足變為不足,又如何在此運用中為自己留下一份而不著痕跡?

這一切的一切,真到做起來,的確是並不麻煩,而且非常順利,可是事前如何構想,卻是一樁大學問。李益為他開了個頭,也等於給了他一個啟示,一竅通而百竅通,相信他已經摸到門徑了。

最後一天,李益在施工處看了一看,留下了幾點責成在地方上以後要時加留意的所在,這整個工程就算是告竟了。回到行館時,縣令已經率著該縣十四個地方上頗稱殷實的當戶恭迎。

然後由其中一名代表上前致詞:“上差大人這次監督修我長城,切實力行,使全城永固,確保民等之田園,庶幾免受胡騎之侵害,民等感激萬分……”

李益立刻謙辭道:“這太不敢當了,施工修城,是出之於朝廷,行之以聖裁。施工切實,則是這位方先生策劃之功與貴縣父老子弟們篤實之功,於兄弟何有?”

“不!類似的情形已經有過幾次了,但是從未有像上差大人如此迅速切實的,一再拖延,遲遲不竣,礙及農期,乃使田園荒蕪,而民等地方士紳,亦不堪其苦,像上差大人這樣,事倍於人,而所耗之人力、時日,皆半於人,且施工之切實,亦數倍於人,經上差這一次整繕後,十年內再無重修之虞,也減輕了小民的許多負擔,小民等怎不感激涕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