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當知不仁意

長生老人提起功名之事後,孫向景雖然沒有完全同意,不過還是有了這個想法,一時也是刻苦讀書,平常多於惠博文交流些許,學問倒也有些長進。

原本孫向景就不是那等冥頑不靈的愚鈍之輩,只是因為性子懶惰,故而多年來一直未有所成。不過他最好的一點就是從善如流,只要跟他講清了道理,倒也能驅使他做許多事情。按照他這樣苦讀,鄉試的時候只需長生老人些許幫忙,混個秀才的身份倒也不難,無多有少,多少是個功名在身的,今後自有許多方便好處。

至於惠博文,長生老人可是一點都不擔心。這孩子原本學時就極好,這一年多來又受到太和真人和長生老人的栽培,已然是超出了同齡人一大截,小小鄉試自然不在話下,秀才身份也是唾手可得。而且長生老人可是知道惠博文有一方鐫刻有“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一句的硯台,單靠這個,都能保他舉人無憂,進士有望,仕途順遂。

當然,長生老人的考慮兩個小孩兒都不清楚。不過既然老人提出了這條門路,兩人倒也願意去試著走走,所謂“技多不壓身”,多長點本事總是沒錯的。

這幾個月以來,長生老人似乎對孫向景的病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已是有十成把握保他長命百歲,這才不再如以前一般放縱他,而是開始嚴格要求,為他的將來做打算。

一眾弟子之中,清平夫人開了勾欄,陳風崇從旁協助,偶爾也幹些飛賊勾當,徐方旭則是醫道有成,自己又是一心助人,自然也有門路。也只有孫向景需要長生老人為他綢繆考慮許多,仔細打算,免得他將來一無是處,混跡一生。

尋常閑暇時候,孫向景倒也還願意跟師娘黏在一起。自從在西寧見到了丐幫幫主,得知那人與師娘原是“同鄉”之後,孫向景對師娘的身世背景也是十分感興趣,不知道是何等仙鄉所在,才能出了師娘這等近乎無所不知的人物。

只是師娘一直都表現得十分無所謂,對自己的身世之類也不怎麽提及,這些年第一次遇見了“同鄉”之人,也沒有心思去尋找交流些許,一應地對這類話題十分冷淡無感。

要是孫向景問她家鄉何處,師娘就答“家鄉在那美的地方”;問她為何離開來到大宋,師娘就答“穿越千年的傷痛,只為求一個結果”;要是問她丐幫幫主與她什麽關系,師娘則是說那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反正一應有關師娘身世的問題,她都是回答得十分含糊,又盡是說些詩不像詩,歌不像歌的句子,叫孫向景難以理解。一門之中,其實大家都對師娘的身份十分好奇,只是陳風崇灑脫,徐方旭謹慎,都不會想孫向景這般直接詢問。也是孫向景自己平時毫不關心此事,直到遇見丐幫幫主才開始覺得好奇,這麽多年第一次問。

問道最後,師娘實在是煩了,只說到了合適的時候,自然會與眾人說明。時機不到,就算她說了眾人也理解不了,還不如不說。

孫向景自然越發好奇,不過師娘不想說,他也不敢太過追問,畢竟師娘前些日子,才剛剛幫了他一個大忙。

因為大理國那邊傳來消息,楊瓊家母女很可能還活在人世,只是不知道躲藏到哪裏去了,眾人一時難以尋找。孫向景當時就想前往大理國去自己尋找兩,但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畢竟大理國雖是邊陲,國土也還算是廣袤,要是他自己去找,不知道要找到何年何月。

然而如今在大理國幫忙尋找的人都不曾見過楊瓊,不知道人長什麽樣子自然也就無從尋找。見過楊瓊的只有徐方旭和孫向景,可惜兩人都不擅長丹青,畫出來的東西簡直就看不出來本相,也無法將楊瓊的相貌表述給其他人。

正在孫向景一籌莫展的時候,師娘卻說她能夠按照孫向景的語言描述,將楊瓊姑娘的相貌畫出來。孫向景一時欣喜過望,他雖然知道師娘在書畫一道上有著十分不俗的造詣,但還是想不到她能靠著簡單言語便重復自己腦中的畫面。

經過一整天的辛苦,畫廢了上百張紙之後,師娘竟然真的將楊瓊的容貌從孫向景的腦海中復刻到了紙面上。其實大家都見過太玄聖女,知道她與楊瓊十分相似,照著描繪出來倒也不是什麽困難的事情。只是兩人雖是姐妹,多少還是有些差別,特別楊瓊獨有的神韻,卻是難以從太玄聖女身上找到可借鑒之處。

故而孫向景和師娘辛苦一天,其實就是為了重現楊瓊的神韻和特點,力求畫作越準確越好,方便還在大理國尋找的人盡快準確找到楊瓊。

師娘的畫作與尋常水墨不同,講究一個惟妙惟肖,比之水墨畫的形神兼備各有千秋,畫作完成的瞬間孫向景直接就呆在了紙筆面前,仿佛楊瓊本人就在自己面前一般,分毫不差,似乎馬上就要從畫中走出,來到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