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卷 第 三 章 一線生機(第3/4頁)

世界雖大,終在虛空之下,劍招雖“無”,卻有無窮玄機。

崆峒劍派乃十大名門之一,與所有的名門正派一樣,其武功都是循序漸進,講求正統,左尋龍在崆峒劍法中浸淫了三十余年,更是深受其熏陶,在名門正派的高手眼中,臨陣對敵,每一招都應是有根有基,有始有終,此時突然面對牧野棲的“太無劍法”,頓生茫然之感。

癡愚禪師不由苦苦思忖:“此年輕劍客究竟是何人門下弟子?這等劍法,我怎地聞所未聞?”其他幾位正盟高手亦有茫然不解之色。

鬥轉星移間,左尋龍已出擊百余招,卻仍是難分勝負,牧野棲手中之劍似乎有了生命與靈性,每一個角度方位的變化,無不包含天地至理,無懈可擊。

幾大正盟高手中有一人是天下鏢盟的沙湧江,此人本為廣成鏢局總鏢頭,聯結南北各大鏢局組成天下鏢盟正是由他提議而成。沙湧江此刻不由靠近癡愚禪師,道:“禪師,那年輕劍客的劍式非常古怪,似乎毫無招式,卻又妙然天成,信手揮灑就可克故——此人究竟是什麽門派中人?”

癡愚禪師自認為出家之人擔任正盟盟主,與佛門無求無爭之訓相悖,只是天下危傾,眾人又一致推薦,不得已而為之,眾人知他難處,亦極少當面稱之為“盟主”。

癡愚禪師聽罷搖頭道:“老衲也看不出他的劍法源自什麽門派,此時由場上情況看來,這少年劍客似乎遊刃有余,略占上風,其實從容飄逸本是他劍法的特點,左掌門人並未吃虧,但年輕劍客劍無招式,久戰下去,只怕對左掌門不利!”

他雖未明說,沙湧江也知癡愚禪師言下之意是說崆峒劍潔雖然不凡,卻終是劍招有限,若久戰下去,一旦牧野棲熟悉了左尋龍的劍法,自是大為不妙。

沙湧江暗嘆一聲,忽然想起一事,忍不住低聲道:“崆峒劍法中有一招‘吟風弄月’,武林中人一向只聞其名,未謀其面,據說這一招,才是崆峒劍法中最強的一式,不知左掌門會不會以此招擊敗對手?”

癡愚禪師未曾回答,只是低誦一聲“阿彌陀

佛”。

原來,數百年前創下崆峒派的李七星本是一普通劍派弟子,後與其師妹元羅衣相戀,卻遭師門百般阻撓,李七星一氣之下,攜元羅衣逃出師門,隱入崆峒山,李七星劍慧極高,只是在平凡劍門中習劍,反倒使其劍慧蒙濁,如今沖出樊籠,以天地為媒,與元羅衣結為秦晉之好,非但生活愉悅,其劍心亦重得新生。夫妻二人在崆峒山隱居數十年,摒棄師門劍法,自創了一套劍法。當時李七星為了悟劍,每日獨坐崆峒山巔,直到月華初升,其妻元羅衣為他送來飯菜為止。李七星劍法初成時,崆峒劍法共有三十六招,但李七星並未止步不前,又對三十六招加以揣摩,每日元羅衣上山見他時,都正好是他練至三十六招中的最後一式“吟風弄月”之時,元羅衣見夫君苦悟劍法,不免萬分憐惜。她歌喉精絕,當初李七星便是因其歌聲而對她萌生愛慕之心。於是在李七星參悟最後一式“吟風弄月”時,她便在一旁為其輕輕吟唱,以消除他一日疲勞。

李、元二人傾心相戀,心意相通,故元羅衣的歌聲非但不會驚擾李七星,反而使他心曠神怡,才思如泉湧,最終,他所創下的三十六式劍法中,最後一式“吟風弄月”竟遠逾其余三十五招劍法!

此事與崆峒派之史息息相關,故武林中人知之甚多,只是因為這一招“吟風弄月”有別樣意義,李七星與元羅衣憐惜此劍法中所蘊含的情意,不願輕易讓它沾上血腥殺戾之氣,故曾立下祖訓,非到萬分危難之時,絕不可輕易使出這一招“吟風弄月”,何況此劍式遠比其他三十五招玄奧,資質略略平凡一些的弟子、根本無法練成此招,於是武林中人一向是“只聞”其名,難謀“其面”。

倏聞牧野棲一聲長笑,飄然進襲,劍如輕風,拂面而至,雙方長劍甫一接觸,一聲錚鳴,牧野棲的劍已如水銀瀉地般傾灑而出,寒芒閃織如網,重重氣浪,如潮水般一瀉千裏。

刹那之間,左尋龍已是置身於無窮無盡的殺機之中。

這是牧野棲第一次采取攻勢。

卻足以讓場上每一個人觸目驚心。

左尋龍更是心中一凜,他一生經歷無數搏殺,卻從未如今日這般有呼吸困頓的抑制感,世間最快的劍法,招與招之間仍有更替的過程,而牧野棲的劍法竟超越了這一模式,他的劍便如同一條奔瀉不息的江河,誰也分不清它是由此時起,到何時止……

左尋龍已將崆峒劍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牧野棲似乎早已洞悉了他的劍式,左尋龍的劍所經過的每一條線路,每一個角度、方位,都被牧野棲的劍搶得先機,使得其劍大受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