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未泯雜念參無相三戒當持號不岐(第2/12頁)

年長那個道士狠狠地盯了他一眼,陡地喝道:“你懂不懂規矩?”

那漢子一愕道:“什麽規矩?”

年長那道士道:“永樂帝為了對張真人表示尊敬,特許我們武當派立下一條規矩,天下學武的人無有不知,我看你是裝蒜!”

那漢子道:“我委實不知。”

“你不識規矩,識不識字?”

“若不是太深奧的字,倒還識得幾個。”

“你上山的時候,有沒有經過解劍亭?寫著這三個字的匾額,是懸掛在亭子當中的。你沒看見?”

那漢子道:“好像看見。”

年長那道士勃然大怒,喝道:“哼,你這是明知故犯!”

那漢子也似已經給他盛氣淩人的態度激怒,淡淡說道:“我到底犯了你們哪一條規矩?我問你,你又不說出來。對不住,我有事在身,你若只知罵人,請恕我不能奉陪了。”

那道士高聲說道:“你經過了解劍亭,‘解劍’這兩個字的意思你都不懂嗎?武當派的規矩,就是不準外人佩劍上山!”

說到“不準”這兩個字,他已是拔劍出鞘,劍光迅如閃電,刷的一劍向那漢子刺過來了。

他倒不是想要取對方性命,他是想賣弄手段,一劍劃斷那漢子的腰帶,把那漢子的佩劍擊落!

他出手如電,只道這鄉下少年決計躲避不開,心裏只是在想:“要不要令他稍微受一點傷,作為薄懲呢?”根本就沒想到對方有反擊之力。

結果當然是大出他意料之外,這一劍竟然刺了個空。

那鄉下少年也是個倔強的脾氣,即使他知道對方的用意,他也不甘受辱的,何況他並不知。突然遭到對方的襲擊,他本能的就拔劍抵禦了。

雙劍相交,錚的一聲,濺出火花。鄉下少年喝道:“你怎能不讓我說話,我……”

那道士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被他反擊的,要不是應變得宜,險些反而受傷,不覺老羞成怒,哪肯聽他分說,立即又是一劍刺將過去,喝道:“你分明是看不起我們武當派,還有什麽好說!”

這一劍來得更快了,竟然刺向鄉下少年的眼睛。

鄉下少年已是無法分神說話,長劍一圈,化解對方攻勢。那道士不覺也是心頭一凜:“他這一招怎的竟然好像是連環奪命劍法中的第十八式長河落日?”但此時雙方出手都快,他已是欲罷不能。

鄉下少年連退三步,退一步化解對方一分攻勢,連退三步之後,好不容易穩住陣腳。剛要說話,那道士的劍法已是倏然一變,從連環奪命劍法變成了太極劍法,劍勢如環,一個個的劍圈,宛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上,迫得那鄉下少年必須全神招架,仍然無法解釋。道士大為得意,心裏想道:“原來是本門一個學藝未精的俗家弟子。哼,即使你是本門弟子,你對我不敬,也該懲罰。且擊落了他的劍再說。”

豈知對方的劍法雖不如他,但要擊落對方的劍也不容易。

原來這個鄉下少年不是別人,正是戈振軍。

假如他從來沒有見過太極劍法,十招之內,必敗無疑。但好在他不但見過,而且曾經和用太極劍法的耿京士交過手,這個多月來,他對太極劍法的奧妙自行揣摸,雖然還不會使,但已“懂得”幾分。這道士想要在迫切之間將他打敗,卻是不能了。

轉瞬過了三五十招,那小道士叫道:“師兄,這人使的劍法好像是……”

年長的道士喝道:“你別多管閑事,留神看我的太極劍法吧!”小道士一來是懾於師兄的威嚴,二來他也正是想學太極劍法,被大師兄一喝,果然就不敢開口了。

五十招過後,戈振軍漸感不支,那道士一招劃出了二個劍圈罩著戈振軍身形,喝道:“撤劍!”這一招名為“三轉法輪”,待轉到第三個“法輪”(劍圈)之時戈振軍的劍非脫手不可!

就在此時,忽聽得有人喝道:“不敗,住手!”聲音不大,語氣也不怎麽嚴厲,但聽在那道士的耳中,卻是令得他心頭一震!

來的是個老道士,這老道士正是武當派的掌門無相真人!

此時那道士剛剛劃出第三個劍圈,業已套著戈振軍的長劍,心頭一震,不知不覺間劍勢稍慢,劍圈劃得歪歪斜斜,戈振軍一招“大漠孤煙”,劍尖投入圈中一挑,“當”的一聲,那道士的長劍墜地。戈振軍也乖巧,心想:“他是‘不’字輩的道家弟子,如此氣勢,定非一般弟子可比。我可不能損了他的顏面。”心念一動,趕忙也裝作是禁受不起對方這一擊之力,自行扔劍。兩柄劍幾乎是同時落在地上。

不過,他瞞得過小道士,卻瞞不過無相真人的眼睛。無相真人心裏想道:“此人能用連環奪命劍法抵禦太極劍法,在本門弟子之中,恐怕還沒有第二個可以做得到。嗯,近年來本派人材寥落,我正愁後繼無人,此人倒不失為可以學武的上乘之選。就只怕他心計深沉,可以為善,也可為惡。若用於為善,當然是本派難得的人材,若用於為惡,那就反成禍患了。嗯,我只好多費點心力教導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