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神光圓離合 邀來月中姝

題記:“意境”這兩個字在漢語中究竟是什麽意思?很多人學習白話文時使用傳統的抽象名詞往往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其實漢語中一字一辭皆有出處,古文言是單字成詞,所以“意境”二字不是一個詞。如果要尋找它的來源,恐怕它來源於一種很“實在”的體驗。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仿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這是柳老師朗誦古文的聲音。同學們都非常安靜,靜靜的在聽她吟詠曹植的這篇《洛神賦》。飄逸出塵的文章意境用柳老師那輕揚柔美的嗓音讀出來,再配上她清麗秀美的五官與亭亭玉立的身姿,恍然乎就是文章中的洛神再現。

這是在上語文課。柳老師上課可能多少受了一點她的前輩唐老頭的影響,講課時經常超出課本之外引用其它的各種知識。她和唐老頭不同的是,並不亂發感慨和議論,只是將她自己認為美好的文字推薦給學生。這一節課本來講的是曹操《觀蒼海》,柳老師從曹操講到了魏晉文風,又從魏晉文風又講到了建安三子,最後背出了曹植的《洛神賦》。

柳老師告訴我們,要想真正領略到漢語的文字之美,有些文章是必須要看的,有些最好背下來,比如說這篇《洛神賦》。這些要比司馬知北老師推銷給我們的那些範本作文選集強上千萬倍。

我當下就決定,晚上回去就把《洛神賦》背下來。就算不為了中華文字之神韻,僅僅是為了柳老師,我也一定會如此。

……

這天夜間,仍然是陰神出遊,來到狀元橋頭。風君子已經早到了,正坐在那裏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原來他也在那裏背《洛神賦》。

我在一旁感慨道:“這麽好的文章,為什麽我們的課本中沒有呢?也不知道編教材的那些人怎麽想的。”

風君子點頭稱是,突然又問我:“石野,你知道曹植是怎麽看見洛神的嗎。”

“《洛神賦》我背下來了,這是一種意境,他在意境中見到了洛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風君子看了我一眼:“你背下來了?好小子呀,比我還快!……我問你,你看見光了嗎?”

我愣了一下,他突然又問起我的丹道修行來了。我看見光了。我把我修煉中的感受原原本本的告訴了他。他也沒有表揚我,只是點著頭說:“嗯,‘上帝’的第一層含義你已經明白了……不要急,這‘太陽不落山’的功夫急不得。采藥成丹,先武火後文火,需要慢慢來,將精氣化盡才行,你就慢慢去修煉吧。既然你靈丹已經初成,按照規矩,我應該教你一手應用的法術,就教你一個‘圓光鏡’吧。”

風君子又跟我講起了規矩。我發現這些規矩他從來不提前跟我講,每到一段時間就冒出來一個,就像不到地步他自己也想不起來一樣。我現在有點懷疑,他並不是真的不想提前告訴我修行人的規矩,而確實是他自己沒想起來。人的心理就是這麽奇怪,風君子不太喜歡那些規矩,又不得不守那些規矩,恐怕在教我的時候,有意無意間就給忘了。

“圓光鏡是什麽東西?”

“其實你見過,上次我用青冥鏡施展過這個法術,風月青冥鏡你自己還鉆進去了……傳法術也要根據弟子的不同,你用的法器一直是青冥鏡,所以我才想起來這個。嚴格的說起來,這其實是佛門的功夫,但偏偏適合你,……學圓光鏡的時候要注意了,不能隨意對鏡出陰神,你上次對鏡出陰神,是我作的法,下了靈引接你出來。以後你自己作法,千萬要注意,不要進去出不來。……你幹脆就站在外面看,自己不要進去。”

風君子的話越說越玄妙,本來我很難聽懂,但巧就巧在,我確實有過“風月青冥鏡”的經歷,所以勉強聽明白了。其實圓光鏡這種法術古已有之,在歷代文人筆記中也多有記載,寫的最形象也最玄妙的是《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嶗山道士剪紙為月,月中有光影,邀月到眼前,可以入鏡讓嫦娥伺酒。這當然是一種文學化的表現手法了。

風君子教我的圓光鏡,並不是一面實際的鏡子,而是眼前的一輪圓光。這一輪圓光不是憑空出現,必須要有修行道法作為基礎。而對於我來說,這道法根基就是“太陽不落山”的卯酉周天。風君子對我講了圓光鏡的心法(徐公子注:此處暫略,到石野實修的時候再介紹。),但是沒有講口訣。他說這是佛門“鏡花水月、光影門頭”的境界,他自己也不知道口訣。

鏡花水月一場空,光影門頭莫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