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道佛兩教之爭(第2/4頁)

而且目前大敵當前,也著實不適宜再做無謂理念征討,大勢所趨方為共同關注目的。

劉君懷心下生笑,但也感無可奈何,對於此等爭執,自己恩師最為理解,因而他早早意識到兩者間相融相濟必要性。

雖然此類結合極有可能不會成功,但主觀努力卻是不肯放棄。

像是三界真陽心經,便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得來,不過因為它之存在,已是極大刺激到道教中人,雖然此等效果,更多是因為心經尚屬道家法術,其中神奇效果卻是已初見端倪。

像是如詮濟法師這般聰睿如斯,也是轉念便即聯想到此處,於是開口道:“仙師為仙界稱謂,我等也多為那一地出身。實際上各教修煉者中,並無此等名號,樂聖能夠獲得,無外乎才學與德行據為首者!”

“修仙大道,達者為師,這種達者可不僅僅是修為境界,更因湛恩汪濊般,深厚恩澤廣施。還有那高出霄漢,聳立山壑之廣闊胸懷!堪稱仙師者,才學、德兼備,坦蕩不羈性格中,亦為超然而無所拘忌原因所在。”

“各道間現實狀況是,同道者往往視人情往故於塵土,過重與論資排輩;異道間怠惡相輕,更將對方描繪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之流。正是此種互相詆毀、冷漠排斥,使得一家之言弊病從此流傳。”

“正是這般不善立論泛延,令尋常人等只看重古人,輕視今人,崇尚名聲,不重實際,又有看不清自己弊端,總以為己方才可由生賢能。卻是不知,騏驥千裏奔馳,並駕齊驅,互相欽服方會有兼收並蓄共榮。”

“當然,此等異道間爭鬥,卻是天道意志所樂於見到之事。天地元氣尚有清氣、濁氣之分;世間萬道各有參差;善惡理解也有相異之處;曲調和寡在於知音;饑寒之迫,安逸之樂,天地間共存。”

“這些均為上天所刻意制造,一如日月有明暗之別,萬物一樣變遷生死,流傳後世也絕非僅有盛大不朽!榮與辱共蒂,厭辱何須求榮;生與死同根,貪生不必畏死,便是上天容乃萬物之根本。”

“但我輩修行之人,本就修得逆天之行舉,能夠信奉天意而不可妄自迷失!仙師所創三界真陽心經,當為現世膽敢挑戰天意之人,或許初衷非出乎於此,這等勇於創新,打破舊有枷錮之為,卻是絕少存在!”

立人天師頻頻點頭稱是,他言道:“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既然我輩敢於逆天成事,當有果決心念生得。”

“但現如今,也只有仙師這般才學與德行先行秉持之人,才可引得眾生赴之以勢,趨之若鶩。個人力量再是強悍,便是天意責懲不相垂落,也足以引起世人不忿施以傾覆。”

“任何事勢,一旦聚為潮流,才可令上天深感無力!便如當下魔性祟邪蔓延之勢,天道不可直接幹預,方有君懷這等應劫者出現。可見上天意志也是應勢而生,斷不會始終執著於某一固有!”

詮濟法師極為贊同,他正色道:“話由扯回來,此部三界真陽心經,雖為道家法術使用之法,其中心經所涉法門,卻絕非僅一門之要理!內裏道法相關,多是出自於修煉者體內真陽之火修得,而佛教中已有相關經訣著就。”

“與我佛門觀來,心經九境第四境斂魂境,為中境界初始,意為聚集魂魄之意,此種境界因為具有了吞噬靈魂之力與魂魄能力,卻是可由此以佛門某部功法替代。”

“接下來鎖心境,是指本心凝實與沉澱,佛門中更有相關深研。或許因此而改造出,完全契合佛門教義之體內真陽氣息運轉方式,此部三界真陽心經,豈不是從此可令佛門弟子受惠其中?”

樂聖仙師接道:“關於此種移栽方式借用之法,晚輩在創建心經之處便有考量。實際上心經九境上中下三境之別,均屬可單獨運行方式,便是慮及此類相關,但具體何如,尚未行經驗證,需要進一步落實演練!”

詮濟法師笑道:“那就是了!我雖僅是大體探識,卻也覺出此間另有蹊蹺存在。實際上此等演練也極為便捷,只需尋得數位佛道二教同修之人,即可在數年內便有所得。”

“三界真陽心經,對於真陽之體塑就更為直接。而真陽之體一旦獲得,對未來證道有極其關鍵輔助效用。更何況,三界真陽心經同時修煉,絲毫不影響自身所具有修煉方式,卻可全面提升原有修煉之法效果等級。”

立人天師道,“不能不講,仙師所創三界真陽心經,不僅體現在獨具匠心之上,也將博眾家之長,集各門之薈萃,以省自身之失,頗有些堪破門徑之大局觀。或許與某些舊有制度習慣傳統有些相悖,卻是一定之規中,固執己見弊端部分之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