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真實標準、文論與科舉

“師弟,你已經有眉目了麽?”

當天晚上,宋史君再次去尋王崎。

由於王崎第二次書寫經義,文成三星,所以又引來一批文人道賀。但王崎似乎依舊沒有出來的樣子。在按照禮法回敬了所有訪客之後,宋史君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找王崎,卻意外的遇見了出關的王崎。

“嗯。”王崎點了點頭:“至少,我能夠明白一點。”

“什麽?”

“文道判定文氣多寡的標準,既不在於文章本身的‘實用性’,也不在於文章的‘傳播度’。”

“這也算不得什麽新成果了吧?”宋史君搖了搖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懷疑了。”

“不,絕非如此。”王崎擺了擺手:“實際上,這兩點是評價一篇文章好壞的‘客觀標準’。如果‘客觀標準’都被否決了,那麽,文道的標準不就很耐人尋味了嗎?”

“客觀標準……”宋史君沉思片刻,道:“也未必是所有客觀標準都不行。”

“一篇文章,能夠涉及到的客觀標準也就那麽幾個了。知名度——也就是傳播度,技術上的實用性,然後還有信息量,以及文章長度。”

“最後一個,算長度明顯不可能,不然文道世界就會變成水道世界了,只需要拼命往文章中注水就能變強,那誰還會去挖空心思寫作呢?”王崎指了指外面:“外面那些毓族,應該不蠢吧?”

宋史君點了點頭:“自然是的。”

“也就是說,能夠作為客觀標準的,也就只有‘實用性’,‘知名度’,‘信息量’三者。”王崎取出了自己翻譯的兩篇作品:“然後你看看這個。”

“《試論<萬法算藏>卷一算術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陳述及相關系統》……”在以毓族語言讀完了標題之後,宋史君震驚的擡起頭,道:“這……”

“喏,你看,任何一個萬法門弟子,只要看到這個標題,就能夠意識到它的非凡作用。在‘實用性’上,這一篇文章史上罕有,你沒意見吧?”

宋史君搖了搖頭。誰都知道,這是王崎登臨絕頂的一文。

而第二篇文章的名字,宋史君卻未曾聽說過。

“你再看這個,不過是我隨手而作。可讀性強,傳播廣。”王崎雙手分別按在兩份書稿之上:“但是,這二者所換來的文氣,基本相同。”

“這……”宋史君沉思,然後搖頭:“我沒明白。”

“這也就是說,‘實用性’和‘知名度’就不可能是文道做出判斷的標準了。”王崎道:“那麽,信息量呢?”

誠然,信息量確實可以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一個標準。但凡是優秀的詩歌,都能以極為精簡的語句描述紛繁的意象,構築風景——這就是“信息量”。而不追求文學價值的小說,則自然都處處是水分——這也是“信息量”。

微言大義,說的還是“信息量”。

但是,在這兩個數學家面前,“信息量”這個標準依舊不可靠。

因為,“論文”是自有一套語言邏輯的。一篇論文信息量的多寡,任何學者都能有數。

《試論<萬法算藏>卷一算術篇中形式上不可判定之陳述及相關系統》完整的敘述了不完備定理,而《大音希聲》的第一篇,則不過講述了集合、等式、邏輯之類的概念,而且並未深入。

這二者的信息量,同樣不可同日而語。

宋史君思考,然後嘆息:“確實如此。一時之間,倒也想不出其他標準了。”

“也就是說,文道判定文章好壞的標準,十有八九是一種‘主觀’的標準。也正是因為這個標準偏向於‘主觀’,所以說,才必須有‘傳播度’這個糾錯機制?”

沒錯,哪怕是基於“有限前知”的“預判”,也必須有標準。

因為,就算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的“預判”,也是“針對某件事的判斷”,是一個“答案”。

而任何“答案”,都有其對應的“問題”。

如果根本就沒有“問題”,那“有限前知”就相當於無中生有出了一個無因之果。這不對,有限前知下,因果只是不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發生,而不會有“無因之果”。

那麽,鑄造文道的天眷遺族,究竟選擇了哪一個“謎面”呢?

“若以‘文章’而論,那麽第一個想到的‘主觀標準’,應該就是‘精神’,或者文章背後所蘊含的‘美’——各種各樣的‘美’的概念。”王崎說道。

宋史君再一次點頭:“興許是這樣吧?”

“那麽,問題來了。”王崎直接站在書桌上,高深說道:“美的標準是什麽?”

“嗯?這……”宋史君搖了搖頭:“若要問我什麽東西美,我倒是能夠說一說,但是若要問我‘美’是什麽,我反倒不知道應該怎麽說了。”

“那麽,我就姑且來做一個定義好了。”王崎清了清嗓子,道:“‘美’,是能引起智慧生物某種思維活動的特定結構——這個概念,你有什麽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