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余慶陽心軟(第3/3頁)

肯定要進行分包,我們的管理公司這邊,也就是進行統籌管理!

到時候,我親自擔任旅遊路項目的項目經理!”余慶陽笑著說道。

心裏也充滿了期待。

上一世,他幹過不少的項目,大小工程都幹過。

可是,這麽大的工程,還從來沒有幹過。

別說擔任這麽大工程項目的項目經理了,就連在這樣的工程裏擔任技術員的經歷都沒有過。

他成立管理公司,固然是為了下一步的發展做準備。

同樣也是為自己直接插手工程施工管理創造條件。

他作為集團公司老總,去插手華禹第一,第二建設集團公司和淮海工程總公司的施工管理工作,自然沒有問題。

可是,一旦插手多了,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

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但是,成立項目管理公司,以甲方的身份去參與工程管理,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說白了,余慶陽在工地上待的時間太長了,習慣了工地上的那種生活節奏。

讓他每天坐在辦公室裏看文件,簽字,四處開會,他是真不習慣。

習慣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第二天,余慶陽拿著規劃方案來到索菲亞大酒店。

工地精細化管理研討會還在進行中。

研討會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還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工地精細化管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管理標準。

涉及到工地的方方面面。

一個星期,也僅僅是整理出來工地臨時設施建設標準。

後面還有更加細致復雜的,涉及到工程施工每一個分部分項的管理標準。

工程資料管理標準。

原材料出入庫管理標準。

腳手架搭設管理標準。

鋼筋綁紮管理標準。

模板支護管理標準。

混凝土澆築,砌體砌築等等分項管理標準。

第一套工地臨時設施管理標準被采納後,極大的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

余慶陽趕到會場的時候,大家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討論。

會場裏氣氛非常熱烈,大家分成好幾個小組,分開討論。

為了一個標準,這些平均年齡在六十歲的專家們,吵的臉紅脖子粗。

沒辦法,現行的國家標準不完善,好多都是地方性法規。

一個地方一個標準。

德國,英國的標準是很先進,可是有些並不符合國情。

並不能生搬硬套。

所以,亞特伍德·馬庫斯,霍爾·福特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

而且,說實話,單輪施工經驗,在場的這些中國專家,每一位都可以完爆他們。

英國,德國施工管理是很先進,可是兩個國家又有多少工程?

分到他們身上,他們親自參與施工的工程又能有多少?

他們的經驗,更多是來自於書本,來自於他們國家對工程的法律上。

而中國的專家則不一樣,在場的這些專家,誰要是沒幹過三四十個工程,都不好意思來參加這個研討會。

而且這種差距,在未來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