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幕後推手

《我們倆》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林子軒和慕姍姍去看了,主要是給林曉玲鼓勁。

這幫學生心裏頗為忐忑,不知道片子會不會受到歡迎,畢竟這只是用三十萬拍的低成本影片,和那些動輒上千萬的片子沒辦法相比。

他們自己清楚拍的有些粗糙,在電影學院放映的時候就被批評過。

現在拿到這麽大的電影節上,難免局促,怕沒人來看,怕失敗,怕被國外的媒體嘲笑,有人因此緊張的晚上都睡不好覺。

第一次都這樣,經歷的事情多了也就習慣了,年輕,不可看輕。

林曉玲同樣緊張,但她性子開朗,狀態還不錯。

他們站在放映廳的門口,東張西望,期盼著觀眾的到來。

電影節的組委會制作了一份宣傳手冊,上面印了所有參加電影節展映的影片,並對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做了重點介紹。

觀眾拿著這份宣傳手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影片。

《我們倆》作為獲得三項提名的電影,吸引了不少的觀眾,還有媒體記者。

到了時間,放映廳內至少有了七成的上座率,形勢不錯。

影片開始放映,現場有些喧鬧,不過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漸漸的安靜下來,到了後來,還能聽到抽泣的聲音。

這是一部安靜的影片,需要安靜的觀看,仔細的品味。

放映結束,觀眾熱情的鼓掌,反響非常熱烈,讓林曉玲等人備受鼓舞。

林子軒沒想到這部片子在日本這麽受歡迎,等第二天看到影評他才明白是怎麽回事。

這些年日本社會老齡化現象嚴重,對於如何處理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關系成為社會熱點,也是日本民眾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倆》恰恰講述了一位孤獨的老人和一位年輕女孩之間相處的故事。

平淡瑣碎的劇情極為生活化,老人和女孩情感的互動引起了日本觀眾的共鳴。

有媒體稱贊金亞琴和徐靜蕾是質樸自然的表演,沒有摻雜一絲的雜質。

這種說法略顯誇張,不過日本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是不爭的事實,在接下來的放映中,《我們倆》幾乎場場爆滿,在電影節上人氣高漲。

面對這種情況,電影學院的學生自然興高采烈,作為導演的林曉玲還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日本記者驚訝於導演和主創團隊的年輕,這些人還在電影學院上學,這是他們的畢業作品,這個發現讓《我們倆》更受關注。

這時候,一位叫做市山尚三的日本電影人找了過來。

他是東京國際電影節其他單元的負責人,同時也在日本著名的電影公司松竹映畫任職。

他想得到《我們倆》在日本的放映權,以及參與這部影片的推廣工作。

此人在亞洲電影圈子裏小有名氣,擔任過多部影片的制片人,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

這麽說吧,市山尚三主要的工作就是發現那些有潛力的青年導演,用少量的資金投資這些導演的影片,並把這些影片推向各大國際電影節。

在影片獲獎後賣出版權,收回投資,賺取利潤。

你可以說他提攜青年導演,為那些處於困境的導演提供資金支持,也可以說是一筆投資。

青年導演的電影往往很大膽,具有想象力,又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沒見過一個剛畢業的導演就能拍攝好萊塢大片的,都是從小成本電影開始。

只要投資一兩百萬就可能獲得豐厚的收益,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當然,青年導演失手的幾率很大,投資也可能會賠本,存在著風險。

市山尚三不是慈善家,看到青年導演就投資,他會找那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這些人拍過一兩部片子,有一點經驗,還沒有成名。

他會通過各大電影節來發現這些人,一旦選定目標,就會介入進來,幫助青年導演規劃以後的電影道路,同時也從這些導演身上賺錢。

像這樣的幕後推手在電影圈子裏很常見,各個國家都有,能幫扶青年導演的成長。

如果有條件的話,林子軒同樣會做這樣的事情,在幫人的同時還能賺錢。

市山尚三看了《我們倆》後,覺得這部片子在日本應該會有市場,雖然較為小眾,卻難得的契合了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

如果從獨居老人的角度進行宣傳,就算不能火爆,也能吸引一部分觀影人群。

再說,這位尚未畢業的青年導演展現了自身的導演才華,對於女性細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在電影圈子裏,女性導演並不多見。

他認為林曉玲具有一定的潛質,可以適當的進行投資。

這是市山尚三上門的目的,想和林曉玲談談,聽聽這位導演的想法,從而做出判斷。

林子軒對市山尚三的介入沒有意見,國內電影人在海外缺少發行渠道,尤其是像《我們倆》這種小成本影片,連後期宣傳的資金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