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在英語中,我們常說我們是“heirs of the ages”(歷史的繼承者)。兩次世界大戰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多多少少減弱了講這句話時的自信。但這種變化並沒有增加我們對過去的負債感。東方各民族的觀點則與此相反,總自認是歷史的負恩債者。他們那些西方人稱之為崇拜祖先的行為中,其實很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崇拜,也不完全是對其祖先,而是一種儀式,表示人們承認對過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債。不僅如此,所欠的恩債不僅是對過去,而且在當前,在每天與別人的接觸中增加所欠的恩債。他們的日常意志和行為都必須發自這種負債感。西方人極端輕視對社會欠債,盡管社會給他們以很好的照顧、教育、幸福生活,包括他們的降臨人世。因此,日本人總感到我們的動機不純正。在日本,品德高尚的人不像我們美國,他們絕不說不欠任何人的恩情。他們絕不輕視過去。在日本,所謂“義”就是確認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網絡中所處的地位,既包括對祖先,也包括對同時代的人。

東西方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講起來十分簡單,但是要想了解這種差異在實際生活中所造成的後果就很困難了。我們卻必須了解這種差異在日本的情況,否則既無法理解我們熟知的日本人在戰爭中那種極端自我犧牲精神,也無法了解日本人那種在我們看來毫無必要的易怒態度。欠債使人非常容易動怒,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它也使日本人肩負巨大的責任。

中文和日文當中都有許多詞匯表示英語中的“obligation”(義務)。這些詞匯不是同義詞,其特殊含義也無法譯成英文,因為它們所表達的觀念對我們是陌生的。日文中相當於“obligation”,表示一個人所負的債務或恩情的詞,從最大到最小,都稱作“恩”。其用法,可譯成一連串英文,從“obligation”(義務)、“loyalty”(忠誠)直到“kindness”(關切)、“love”(愛),但這些詞都不免歪曲了原意。如果“恩”的含義確實是“愛”或甚至是“義務”,那麽日本人也可以說“受孩子的恩”,但這種用法在日本根本是不可能的。“恩”也不意味著忠誠。在日文中,忠誠是用其他詞來表示的,那些詞絕不是“恩”的同義詞。“恩”這個詞有許多用法,其中有一個意思是共通的,就是承受的負擔、債務、重負。一個人接受上輩、上級的恩,如果不是從上輩、上級或者至少是從同輩受恩,那就使接受者有一種不快的自卑感。日本人說“我受某人之恩”,就等於說“我對某人負有義務”,並且把這位債主、施恩者稱作“恩人”。

“不忘記恩”,也可以是一種真誠相待的流露。日本小學二年級教科書中,有一個小故事,題目叫“不忘記恩”①,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少年修身課教材中的一段故事:

哈齊是一條可愛的小狗。它出生不久,就被一個陌生人帶走了。在那個人家裏像小孩一樣受到疼愛。因此,它那弱小的身體也強壯了起來。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時,它總陪送到車站,傍晚下班回家時,它又去車站迎接。

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齊也許不知道,它每天都在尋找主人。照例到那個車站,每當電車到站,它就注視人群中有沒有它的主人。

歲月就這樣流逝,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甚至十年過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已經長大、衰老的哈齊,每天在車站前尋找著它的主人。②

這個短故事的道德含義就是:愛的別名正是忠誠。一個孝順母親的兒子可以說是不忘母恩,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母親懷有像哈齊對主人那種的赤誠。“恩”這個詞不單純指他對母親的愛,而是指他對母親所欠的一切,包括繈褓時期母親的哺育照顧,孩提時期母親所做的犧牲以及成年後母親為他所作的一切,總之,包括母親在世時對她所負的一切恩債。“恩”也意味著對所欠恩債的回報,從而就有愛的意思,但其本義是負債。我們美國人則認為愛是不受義務的約束,而是自由給予的。

恩,在用之於第一位和最大的恩債,亦即“皇恩”時,是在無限忠誠的意義上使用的。這是對天皇的恩債,每個人必須以無比感激的心情來恭受。他們認為,自己有幸生在這個國家,安居樂業,萬事稱心,就不能不想到天皇所賜的恩典。在整個日本歷史上,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個生活圈內的最高上級。這個人物隨著時代而變化,曾經是各地的地頭③、封建領主或將軍,現在則是天皇。最重要的,似乎還不在於誰是最高上級,而在於幾百年來“不忘記恩”這種習性在日本人習性中占有最高地位。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集中於天皇一身。日本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一切偏愛都增加了對“皇恩”的感情。戰爭時期,以天皇名義發給前線部隊的每一支香煙都強調每個士兵所領受的“皇恩”。出征前士兵所領的每一口酒就更加是一種“皇恩”。他們說,神風隊員自殺式的攻擊就是報答皇恩。為守衛太平洋上某些島嶼而全部“玉碎”(全體戰死或自殺)也被說成是在報答浩蕩無際的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