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風尚 唯美時代(第2/2頁)

當然,也有人說陶侃並無這種表示,只不過大家都這樣議論和猜測而已。但庾亮惶恐不安,則可以肯定。實際上這時的他,已經連逃跑的可能都沒有,只能接受溫嶠的建議,硬著頭皮去見陶侃。[8]

陶侃卻又意外地高擡貴手。

此事同樣是疑案,也眾說紛紜。其中最具有戲劇性的說法是:陶侃一見庾亮,就為他的風度神采所傾倒。不但馬上改變了態度,還非常喜歡器重這個漂亮人物。[9]

美能救人一命,這似乎是一個例證。

這當然未必可靠。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庾亮在陶侃面前主動而坦誠地承擔了釀成蘇峻之亂的責任,在“引咎自責”的同時又表現出極佳的風度(風止可觀),讓陶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看法,並表示出欣賞。[10]

可能嗎?

完全可能。

實際上此案與李勢妹妹的故事如出一轍。在那個案例中,真正打動南康長公主的,與其說是那姑娘的長發拖地和皮膚如玉,不如說是她的“神色閑正,辭甚淒婉”。或者說,正因為她視死如歸,才格外地楚楚動人。

庾亮應該也如此。

事實上作為魏晉名士和當朝宰相,器量和風度之於庾亮簡直就是起碼的修養。他在與蘇峻作戰兵敗逃亡時,手下的士兵射箭誤中了自己船上的舵手。當時眾人大驚失色如鳥獸散,庾亮卻從容鎮定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這樣的技術水平,怎麽能指望他打敗賊兵![11]

這就跟謝安在海上的表現一模一樣。

甚至直到晚年,庾亮也都維持著良好的風貌。蘇峻之亂後,庾亮離開中樞出任荊州刺史,駐節武昌(今湖北鄂州)。某天晚上,一群名士聚在南樓吟詩作曲。就在音調漸入高亢之時,庾亮帶著十幾個侍從來了。眾人正要起身回避,庾亮卻說:諸位請留步,老夫也興致不淺。

於是舉座皆歡。

那是一個月朗風清的秋夜,參加聚會的也都是一時之選,包括後來被司馬昱用於制衡桓溫的清談家殷浩。庾亮和眾名士無拘無束地談笑風生,一任涼爽的江風把他們的高談闊論和歡聲笑語送到遠方。

遠在建康的丞相王導,後來是從王羲之那裏聽說這件事的。聽完,王導忍不住問:那時,元規(庾亮字)的風度恐怕不得不略有減損吧?

王羲之卻不容置疑地回答:唯丘壑獨存。[12]

這是很高的評價,王導也只能默然。問題是,王羲之他們極為看重的“丘壑”是什麽?為什麽只要心中存有“丘壑”就能風度不減,讓人不敢小看呢?

[1]見《世說新語·賢媛》及劉孝標注引《妒記》。

[2]見《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注引《吳歷》。

[3]見《晉書·潘嶽傳》、《世說新語·容止》及劉孝標注引《語林》。

[4]見《晉書·潘嶽傳》。

[5]見《晉書·庾亮傳》。

[6]見《晉書》之《蘇峻傳》、《庾亮傳》。

[7]見《世說新語》之《容止》、《假譎》。

[8]陶侃欲殺庾亮,見《晉書·庾亮傳》;溫嶠建議庾亮去見陶侃,見《世說新語》之《容止》、《假譎》。

[9]見《世說新語·容止》。

[10]見《晉書·庾亮傳》。

[11]見《世說新語·雅量》。

[12]見《世說新語·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