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鮮卑人 從聯盟到帝國(第2/2頁)

拓跋珪要對付的,就是這幫人。

不過首先還得酬勞和安撫。拓跋珪的辦法是建立“班賜”制度,由國王按照等級和戰功賞賜牲畜和奴隸,實際上是坐地分贓的合法化和制度化。因此,盡管賞賜的額度並不大,秩序卻建立起來,這就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步是利用鮮卑人對政治的無知,大量起用漢族知識分子擔任文官,遷都平城後還建立太學祭祀孔子。這就贏得了被統治民族的好感,也讓拓跋珪有了底氣。他甚至對鮮卑將領表示:有民就有國,在哪兒不能為王?意思也很清楚:不要以為我就離不開你們的支持。

與此同時,農業也越來越替代畜牧業成為了北魏的經濟命脈。也許,這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事實上,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如果從遊牧變成了農耕,他們就必須接受或建立文明。走到哪吃到哪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不能不考慮房產證和電冰箱。

拓跋珪決定遷都。

遷都是在公元398年,也就是羅馬帝國分裂的三年後。此前,拓跋珪已奪取並州,攻陷中山(後燕首都),擁有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繼續實行遊牧時代的部落聯盟制度,顯然是不合時宜的。[9]

建立農業大帝國的時機到了。

拓跋珪大刀闊斧。他將被征服的後燕吏民工匠五十萬人遷入平城京畿內外,按照戶口分配土地。拓跋各部落也遷徙到這裏,然後就地解散,分土定居。管理這些地區和臣民的將不再是部落的酋長,而是朝廷的命官。原來占山為王的各部大人,則成為北魏的編戶齊民。

換句話說,酋長都變成了老百姓。

至於幫主們手下的馬仔,當然也跟酋長對部民的統率權一樣被收歸國有。他們成為北魏君主的直屬部隊,被組建成一支既驍勇善戰又服從中央的國軍。

這就是拓跋珪的“部落解散政策”。這個政策,是之前五胡十六國中從來沒有的。[10]

也就在這一年年底,拓跋珪稱帝。

稱帝是實至名歸的。事實上當拓跋珪遷都平城時,從聯盟到帝國的走向便已經不可逆轉。之後的北魏,將跌跌撞撞地向前邁進。只不過,那是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途中將有一個又一個人倒下,包括漢人和胡人、改革派和保守派,也包括他們的皇帝,甚至包括拓跋珪自己。

[5]蘇維匯王國建立於公元409年,比西哥特王國早,但西哥特是第一個得到羅馬帝國承認的蠻族王國(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史》),因此這裏不將蘇維匯王國和公元568年才建立的倫巴德王國計算在內。

[6]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英)戴維斯《歐洲史》。

[7]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史》。

[8]請參看(英)韋爾斯《世界史綱》、劉明翰主編《世界史·中世紀卷》。

[9]以上請參看《魏書·太祖紀》、《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範文瀾《中國通史》。

[10]請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