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宗教問題 太武與梁武(第2/2頁)

不過佛教受到的最高禮遇和尊崇,是在太武帝滅佛的八十一年後。這一年(527),有一位南朝皇帝來到建康的一座寺廟,脫下皇袍,披起袈裟,以普通信眾的身份在佛寺裏服雜役,誦經文,講佛學,一如在教堂裏素服下跪的狄奧多西(請參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只不過,那羅馬皇帝是要懺悔,這中國皇帝是要舍身。

舍身,就是舍去凡身,供奉佛祖。

自願舍身的是梁武帝,地點則是同泰寺,它的舊址上現在是明代所建的雞鳴寺。梁武帝的舍身共有四次,當然每次都被群臣贖回,贖金是一個億。也就是說,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便為寺廟募得四個億的國家捐款。[28]

這可真是佛教的最大贊助商。

梁武帝洋洋得意,他甚至以“皇帝菩薩”自居。然而菩提達摩卻嗤之以鼻,認為他並無功德(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十四卷)。事實上也沒有——這些功德錢並非他個人所得,一分一厘都是民脂民膏。[29]

更何況梁武帝對佛教的狂熱扶植,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財政和國計民生。要知道,按照當時的政策,寺廟的土地是不要錢的,和尚尼姑是不納稅的。結果,正如一位官員所說,天下戶口已經丟失一半。而且長此以往,勢必處處建廟家家剃發,不會有一寸土地和一個人屬於國家。[30]

梁武帝當然明白這一點,他的辦法是廢除小乘佛教允許吃肉的規定,嚴禁酒肉並帶頭吃素。可惜這種假慈悲並不能解決問題,何況梁武帝的素菜也不便宜。[31]

實際上佛教的多次被滅,包括滅佛的同時滅道教,原因之一也在這裏。是的,沒有哪個政權會願意自己的勞動力和戰鬥力,統統變成了在統治者看來毫無用處的出家人。

控制宗教的規模,是統治者不能不考慮的。

除了經濟原因,還有政治原因。事實上,宗教如果對政治介入過深,統治者就不能不有所防範和忌憚。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放心的只有儒學。因為按照儒家的教導,居家則為孝子,出門則是忠臣,這樣的子民誰不喜歡?

可惜儒學不是宗教,也只適合治世,不適合亂世。亂世無秩序,無權威,無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是啊,統治者要借鬼神之威,造反派要假靈異之力,草民們期盼著救世之主,於是佛法大行,道教大興。

剩下的事情就是選擇。

選擇也可以有各種標準,包括統治者的個人好惡,但在魏晉南北朝卻還有民族問題。石虎就說,佛是戎神,理當供奉。如此,則北方重佛南方重道,才是當然。[32]

然而怪異的是,北魏太武帝是胡人,卻滅佛;南朝梁武帝是漢人,卻媚佛。這豈非顛倒?太武和梁武,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選擇?在顛倒的背後,又有什麽玄機呢?

也許,答案在南北朝謝幕的那一刻。

[22]見《魏書·釋老志》、《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四,並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23]見《魏書·崔浩傳》。

[24]見《魏書·釋老志》。

[25]見《魏書·宣武靈皇後胡氏傳》。

[26]見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並請參看(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27]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石窟約有二十多處,每處洞窟或數十,或上百,或上千,比較有名的還有克孜爾石窟、麥積山石窟等。

[28]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次數,《梁書·武帝紀》記為三次,《南史·梁本紀中》和《建康實錄》記為四次,分別是公元527年,529年,546年,547年。

[29]梁武帝要求群臣稱自己為皇帝菩薩,見《魏書·蕭衍傳》。

[30]見《南史·郭祖深傳》。

[31]梁武帝之前,中國佛教徒往往按照小乘佛教《十誦律》規定,允許吃“三種凈肉”(即不為吃肉而故意殺生之肉)。梁武帝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按照大乘佛教主張禁止葷腥,此為中國佛教徒完全吃素之始。

[32]見《晉書·佛圖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