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潛在危機 李林甫擅權(第2/2頁)

兩位宰相也當之無愧。因為他們搭班子的六年,確實是帝國的安定時期。朝廷沒有黨爭,人民安居樂業,市場一片繁榮,國庫日益充盈。天寶八載(749)二月,也就是李林甫擔任首相十二年多以後,唐玄宗帶領文武百官參觀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的庫房,洋洋得意之情竟是溢於言表。[19]

北圖藏唐代《開元新格·卷三·戶部》。

太平盛世,也不過如此吧?

這當然並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功。但,大唐的極盛時期恰恰就在李林甫執政之日,難道僅僅是巧合?一個大權獨攬十六年,進行了制度建設和政治改革的人,有可能只是在前人栽種的樹下乘涼摘桃子的嗎?

看來,唐玄宗並沒有用錯人。

可惜玄宗也沒有替自己辯護的資本,因為李林甫必須為安史之亂的釀成負責。責任有間接的,也有直接的。比如玄宗皇帝晚年的驕奢淫逸、倦於朝政和不聽忠言,即便不是李林甫有意慫恿,至少也是他推波助瀾。但直接造成嚴重後果的最大錯誤,則是“以寒族胡人專大將之任”。

這是重大變革。正如《隋唐定局》一卷所說,大唐本是混血王朝,因此旗下不乏胡人將領,號稱番將。但在太宗皇帝的時代,這些番將多半是貴族,比如突厥王子,或者鐵勒酋長。他們也不是專任,只在重臣節制下任臨時軍職。戰爭結束,士兵留駐戰略要地,番將則回京另謀高就。

李林甫當然不怕這個,他怕的是那些有權節制番將又軍功顯赫的邊帥。按照大唐“出將入相”的傳統和慣例,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調回京城進入中樞。如果是牛仙客那樣的倒也罷了,倘若來一個文武雙全的,好日子可就算過完。

於是,李林甫在他擔任首相的第十二年向玄宗皇帝提出動議,由寒族胡人擔任邊疆各大軍區常任軍事長官。他的理由是:文臣貪生怕死,貴族結黨營私,都不能放心。胡人英勇善戰,寒族孤立無援,相對安全可靠。當然,還有一句話他沒說出來:既然是常任,就不會跟他爭奪相位。[20]

唐玄宗沒有片刻猶豫就同意了。這時,六十三歲的他已經當了三十多年皇帝,對於政治實在打不起精神。甚至早在六十歲那年,他就提出要將天下之事都交給李林甫,自己去修身養性,卻被高力士勸阻。只不過,在打消了皇帝陛下這一念頭之後,高力士也不敢再妄議朝政。[21]

結果是李林甫再次得逞。大家都沒想到,這個決定會使帝國的邊防軍變成反政府武裝力量——差一點就顛覆了王朝的安祿山也正是寒族胡人。當時,李林甫關心的只是如何鞏固權勢,唐玄宗則一門心思惦記著跟心愛的女人泡溫泉。

沒錯,這個女人就是貴妃楊玉環。

[11]見《新唐書·李林甫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條。

[12]這個說法最早見於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後來被司馬光采信,載於《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元年三月條,遂成為定論。但兩《唐書》均無此說,十分可疑。

[13]此前主要宰相的任職時間是:姚崇三年三個月,盧懷慎不到三年,宋璟三年一個月,蘇颋三年一個月,張嘉貞三年一個月,張九齡和裴耀卿不到三年,張說四年半,源乾曜九年五個月。

[14]見《新唐書·李林甫傳》。

[15]請參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條。

[16]請參看彭麗華《安史之亂》及其所引(日本)谷川道雄《關於所謂李林甫專政》,袁英光、王界雲《略論有關“安史之亂”的幾個問題》。

[17]本段及以下論述均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彭麗華《安史之亂》。

[18]見《舊唐書·刑法志》,《新唐書·李林甫傳》。但《新唐書》認為這一情況並不屬實,是大理寺長官“妄言”,卻不知證據何在。

[19]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天寶八載二月條。

[20]見兩《唐書》之《李林甫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天寶六載十二月條。

[21]見《新唐書·高力士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三載初條。